11月14日下午,浙江大学文学院张涌泉教授做客第421期“新杏坛”,于知新楼A620室作学术讲座,题为“字词有古今,改字须谨慎——写本文献整理编辑时一个应引起重视的问题”。讲座由徐俊教授主持,杜泽逊教授、朱新林副教授、孙齐副研究员、张鹏副教授、武绍卫副教授出席,吸引了上百名师生前来聆听。

讲座伊始,徐俊教授对张涌泉教授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并指出张涌泉教授是改革开放后第一批投身于敦煌学研究的青年学者,也是当中的杰出代表,能保持传统文史学术和新时代学科创新的统一性,其治学经历和风格特点值得同学们效法学习。随后,张涌泉教授围绕写本文献整理编辑时的改字问题展开讲述。

首先,张涌泉教授指出汉字具有时代性,而写本文献的字词尤为如此,进而强调整理出版时要谨慎处理这些字词。他以“荅”与“答”、“佰”“百”和“伯”、“怒力”“弩力”和“努力”三对敦煌文献中的常见字词为切入点,通过运用《说文解字》《玉篇》《五经文字》等字书与简牍帛书等出土文献相互参照考证,指出今人整理文献时或是错误地断定俗写,或是未弄清字词出现年代的先后,或是没理解书写者用字意图,容易以今律古,出现改字的失误之处。
接着,张涌泉教授针对古籍整理出版对各类异体字的处理问题展开讲解。他总结出存在的情况大致有六种:古今字、古分用字、俗字、通假字、译音词、错别字等,并逐类详细分析形成原因和解决办法。他强调,在处理异体字时,一定要充分考虑复杂状况的成因,分析字词与其书写者之间的关系,然后因事制宜,选择径改或出注的不同处理方式。

最后,张涌泉教授分析了擅自改字的危害。他认为,用字不同程度保存着古书撰作或抄写时代的原貌,因此校录者应尽可能在每个假借字或错字下括注本字,以便读者根据原字作出自己的推断。他以过去出版的写本文献整理著作中出现的“个”“蓬耕”等字词为例,通过逻辑严密的举证与推理,指出其改字的错误所在;又以“尔”“煞”等字为例,说明不同时代字形的演变,因此不能一概而论进行改字处理,需要尽量尊重文献文字原貌。
张涌泉教授报告结束后,徐俊教授代表师生对张涌泉教授的精彩演讲表示感谢。武绍卫副教授分享了他的听讲感受,重点强调了张涌泉教授从现象入手解决问题并将结论理论化的治学特点。杜泽逊教授以“汉字之源”“汉字之用”“汉字之变”来对本次讲座做出总结,强调了写本学的重要性,指出张涌泉教授论述思路与治学方法的可学习性。

提问环节中,同学们就敦煌学与写本文献的俗字研究的相关问题进行踊跃提问,张涌泉教授对此做出精彩的解答,尤其勉励同学们应做治学中的有心人,要多多训练自己的问题意识。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