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素以文史见长,文学院在百廿山大的发展历程中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1901年山东大学成立之初,即设有文学科目。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杨振声、闻一多、舒舍予、梁实秋、沈从文、游国恩 等一批大师、学者和著名作家云集本院,为山东大学辉煌校史增添了光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著名学者王统照、冯沅君、陆侃如、高亨、萧涤非、黄孝纾、吕荧等执教本院,进一步奠定了山大以文史见长的传统。新时期以来,学院在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等方面又取得了长足发展,形成了学风扎实、学科健全、成果丰硕、师资力量雄厚、学术梯队合理、教学质量优秀、学生工作异彩纷呈的良好局面。
20世纪三十年代,山东大学即开始建设文学院。五十年代初,撤销学院建制,设中文系。1996年8月,以中文系为主体恢复文学院建制。2000年7月,新山东大学组建后,文学院更名为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2016年9月成立新的“文学院”。目前,全院有文艺美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汉语言文字学、中国古典文献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大学语文等7个教研所(室),以及网络文学研究中心、《史记》文献研究中心等9个非实体性科研机构。学院定期出版学术刊物《山东大学中文论丛》、《中国小说论坛》和文学刊物《文学天地》等。
学院前身中文系在50年代即开始招收研究生。1981年国务院恢复学位制度,学院首批获得硕士与博士学位授予权。1997年获得博士生学位一级学科授予权,现有6个博士点和9个硕士生点招生。1994至1996年,文艺学、中国古代文学、汉语言文字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四个学科先后被评为山东省重点学科。1997年,“汉语言文学”学科被整体列入山东大学“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规划。2000年12月,以文艺学科主体组建的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被批准为教育部全国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2001年本院设立博士后流动站,并于2010年、2020年两次入选全国优秀博士后流动站。
学院现有中国语言文学本科教学专业。1994年年首批入选国家文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2001年顺利通过一期验收,被评为优秀基地。2002年1月,文艺学学科被批准为高等学校重点学科。2022年,中国语言文学专业入选国家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中国语言文学获评全国第四、五轮学科评估A类学科、山东省高峰学科。汉语言文学专业首批入选“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首批入选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计划 2.0”基地、首批入选“强基计划(古文字方向)”。
多年来,全院教师专心教学,致力科研,取得了一大批在学界广有影响的科学研究成果。近三年来,共出版学术著作70余部,CSSCI期刊以上级别学术论文200余篇,获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励近30项;1项成果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种教材获得首届国家教材建设一等奖,7门课程获评国家一流课程,2门课程获评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毕业生综合素质高,工作能力强,就业面宽,深受社会各界的好评,大批优秀毕业生走上重要领导岗位或成为各领域专家学者。
学院设有为教学、科研服务的语言科学实验中心、资料室等,办学条件和设施优良。学院资料实现藏书30余万册,图书收藏量(特别是古籍)在全国高校文科院系中名列前茅。学院还与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等十几所国内重点高校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与美国、日本、韩国和港、澳、台等国家和地区的高校建立了较稳定的学术关系。
目前,全院学生总数1100余人,其中研究生逾500人,本科生超600人;教职工总数142人(含非事业编6人、兼职聘任高层次人才9人、统招博士后10人),其中专任教师100人,在岗教授46人,副教授39人,博士研究生导师40人,硕士研究生导师52人。学院有山东大学讲席教授6人、特聘教授5人、山大文科杰青1人、山大杰出中青年学者6人,齐鲁青年学者8人,未来计划青年学者18人,荣聘教授5人。
山大文学院作为中国语言文学教学研究重镇,始终站在学术界最前列。我们秉承“重情义,尚风骨,尊学术”的优良传统,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努力建设具有山大特色、世界一流的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培养和造就更多优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