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0日晚19时,南洋理工大学中文系崔峰教授做客第422期“新杏坛”,于知新楼A606室作学术讲座,题为“从《世界文学》看20世纪中国翻译文学期刊研究”。讲座由丛新强教授主持,吸引了数十名师生前来聆听。

讲座开始前,丛新强教授对崔峰教授的远道而来表示热烈欢迎,并简要介绍了其学术背景与研究方向。崔峰教授是南洋理工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持或参与新加坡教育部及中国国社科、教育部研究项目多项。系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Communications (SSCI, A&HCI 一区)期刊编委。在CSSCI、SSCI、A&HCI等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五十余篇,另有专著、编著、译著十部。长期致力于比较文学、中外文学关系、翻译史研究,在相关领域成果丰硕。

首先,崔峰教授以其博士论文出版著作《翻译、文学与政治》为切入点,提出期刊研究在翻译文学史与20世纪中国文化政治结构中的独特意义。他强调翻译文学史研究应超越文本本身,关注期刊的栏目设置、编制结构与读者对象等因素。同时指出,好的研究需具备历史纵深感,《世界文学》正是观察国家文化政策与文学接受机制的一个重要窗口。
之后,崔峰教授以《世界文学》及其前身《译文》的创办背景说明翻译期刊的政治属性。他重点阐释了茅盾在1950年代《译文》创刊时追溯鲁迅旧《译文》的动机,在于为期刊确立其在革命文化谱系中的合法性。随后,他进一步梳理《世界文学》在新时期从内部试刊到公开发行的过程,强调思想解放与文化热潮如何推动翻译格局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并以译林出版社在市场化浪潮中的策略调整为例,指出在世界文学讨论日益活跃的背景下,期刊和出版机构均在积极重新定位自身角色。

最后,崔峰教授以法国现代主义在1950年代的“选择性缺席”及《恶之花》在《译文》中的刊载为例,展示意识形态如何影响译者与编者的“改写”“选择”与“再现”。他总结期刊研究的难点,包括资料搜集、作品体量庞大及如何进行分期分类,并提醒研究者应从译者、读者与文化系统等多角度思考研究问题,构建具有国际视野的研究格局。
讲座结束后,丛新强教授代表师生对崔峰教授的精彩演讲表示感谢。他指出,本次讲座为文学研究者展示了如何在复杂资料与宏观视野之间建构问题意识,尤其强调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的互动关系,并指出中国文学是世界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视野不仅拓展了学术思考方式,也为理解当代文学的世界背景提供启示。

提问环节中,学生就学术选题、期刊投稿与译介方法等问题向崔峰教授请教,崔峰教授逐一回应,并鼓励同学们以扎实材料与批判意识推进研究。讲座在热烈掌声中圆满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