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给研究生提供坚实的学术训练与前瞻的职业导航,夯实其专业根基,明晰其未来发展方向,10月27日下午,我院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成功举办“文心启航”研究生学术能力提升工作坊。我院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所刘林教授、罗贻荣教授、叶杨曦副教授、陆浩斌助理研究员、2025级硕士辅导员张洪刚及2024级、2025级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全体研究生参会。

本次工作坊分为“师者领航”与“学海问道”两个环节。第一环节由刘林首先进行分享。在发言中,刘林老师为同学们回顾梳理了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发展历史,厘清了其学术发展的谱系。他特别强调学术思辨动态过程的重要性,并鼓励同学们培养敏锐的“问题意识”,敢于对文本和理论进行追问。最后,刘老师对同学们提出了殷切期望:不能局限于课堂,要将学习延伸至课外,通过广泛阅读经典、勤于记录转瞬即逝的灵感火花,并主动探索未知领域,从而夯实学问的根基。

罗贻荣强调,论文选题贵在“切口小、挖掘深”,追求小而精,避免大而泛。他建议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清晰结构,并注重研究的创新价值——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有我全,人误我正。要善于转换视角,运用发散思维寻找可能,借助批判思维审视验证。他还指出,需充分论证研究的必要性与独特性,并在写作中保持批判性反思,让广泛阅读成为厚积薄发的根基。

叶杨曦鼓励同学们要扎实打好学术根基,一方面要通过广泛阅读积累知识,另一方面要系统掌握规范的研究方法。他特别强调,论文写作的核心在于质量与学术规范性,务必杜绝“偷语、偷意、偷释”等不当行为,所有研究选题都必须建立在对前人成果充分梳理的基础之上。面对人工智能的浪潮,他提醒同学们务必坚守学术诚信的底线,将AI定位为辅助思考的工具,避免产生依赖,以此锤炼不可替代的独立研究与创新能力。
陆浩斌指出,比较文学研究需融合不同学派之长,积极拓展跨学科与跨文明的视野。他特别强调,理解东西方迥异的思维模式,能帮助我们以更宏大的视角,解决民族文学研究中的局限。他鼓励同学们不应拘泥于单一的主流研究范式,而应主动研读核心期刊,学习前沿方法;同时深耕经典,从中汲取理论养料,并勇敢地进行创新性尝试,以此探索学术的无限可能。

在“学海问道”提问交流环节,同学们踊跃提问,老师们悉心指导并激励同学们多用理论知识武装头脑,准确、恰当、有深度地写作,现场形成了良好的思维碰撞与学术交流氛围。
提问环节结束后,张洪刚老师对本次交流进行了总结,并基于现场讨论对同学们的未来发展寄予殷切期许。他勉励大家在学业上要主动思考,积极与导师沟通请教;同时表示,无论是在生活还是其他方面遇到困难,学院都将是每一位同学坚实的后盾与温暖的港湾。
本次工作坊不仅为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的研究生搭建了高水平的交流空间,也进一步激发了同学们的学术热情与专业认同感,为培养具备国际视野与跨文化研究能力的优秀人才注入了持续动力。我院将以此为契机,持续优化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机制,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根本遵循,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比较文学学科体系积极贡献力量,助力研究生在融通中西的学术道路上笃实前行、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