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挖掘革命文物背后的历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2025年暑假期间,我院组织学生实践团队前往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开展以“红色征途·文物寻踪”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团队通过实地参观、史料研读、成果梳理等形式,近距离接触革命文物,探寻其承载的革命精神,为红色文化传播积累鲜活素材。
实践活动前期,团队成员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制定了详细的实践计划,明确分工为“文物记录组”“史料整理组”“成果撰写组”,并提前通过线上资料学习革命文物相关历史背景,为实地实践做好充分准备。
实践期间,团队首先聚焦国家一级文物——刘永福“两广督标管带福军后营刘”军旗,通过博物馆讲解员的介绍与团队成员的史料补充,大家深入了解到,这面军旗虽非刘永福黑旗军早期抗法的七星旗,却是1885年底黑旗军接受清廷整编、纳入国家防务体系的关键物证,见证了19世纪中叶黑旗军在中越边境抗法的英勇历史。
随后,实践团队前往“土地革命时期广西地下党‘华丰’招牌”展区。团队负责查阅资料的成员通过查阅展区史料与采访博物馆工作人员得知,1928年,中共北流县委书记俞作豫为掩护革命活动,亲自题写“华丰”二字并开设货栈,铺面以经营土产贸易为掩护,实则成为地下党传递情报、藏匿文件、转移人员的核心秘密联络站,这一招牌成为俞作豫“毁家纾难”投身革命的重要实物见证。
此次“红色征途·文物寻踪”暑假社会实践活动,不仅让团队成员近距离感受了革命文物的历史价值与精神内涵,更提升了大家对红色文化的认知与传承意识。下一步,实践团队将整理实践过程中收集的图文资料,形成实践报告,为红色文化的传播贡献山大学子的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