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挖掘革命文物背后的历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近日,我院社会实践团队先后前往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四川省成都市人民公园及成都博物馆,开展以“红色征途•文物寻踪”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实地探访、史料研读等形式,近距离感受革命文物的时代价值与精神力量。
实践开展前期,团队成员通过线上会议明确分工,提前查阅中法战争、土地革命时期相关历史资料,为实地探访做好准备。抵达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后,团队首先聚焦刘永福“两广督标管带福军后营刘”军旗。虽历经岁月褪色,但其上“两广督标管带福军后营”的白色字样与中央巨幅“刘”字依旧清晰。
接着,团队重点考察土地革命时期广西地下党“华丰”招牌。根据馆内展板及讲解内容,团队成员了解到,1928年中共北流县委书记俞作豫“毁家纾难”,以开设“华丰”货栈为掩护建立地下党秘密联络站,该站曾承担传递情报、转移人员的重要职能,为广西党组织重建提供关键支撑。
结束广西站实践后,团队成员前往四川成都,首站探访人民公园内的辛亥秋保路死事纪念碑。团队成员从碑台到碑首逐层观察,重点记录碑座四面雕刻的机车、路轨浮雕——这些图案直观展现了保路运动的核心诉求。
最后,团队前往成都博物馆,瞻仰“川军魂”雕塑。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后,350万川军出川抗战,占全国抗日军队总数的四分之一,其中64万余人伤亡,牺牲之惨烈居全国之首。团队成员在雕塑前集体驻足,聆听讲解后分享感悟,为后续实践总结积累素材。
此次社会实践活动覆盖广西、四川两地共4处革命文物相关场所,团队累计形成文字记录、影像资料、访谈笔记等后续,团队将进一步整理实践资料并形成实践报告。此次实践不仅提升了团队成员的历史认知与调研能力,更让大家明确了青年一代传承红色基因的责任,为后续参与红色文化传播类活动奠定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