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1日,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副主任胡友峰教授做客“当代美学前沿:东方与西方”国际学术研习营,于知新楼A620室作了题为“关于自然美理论研究中的若干基础问题”的学术讲座。讲座由文艺美学研究中心韩清玉教授主持。文艺美学研究中心陈硕副教授出席,来自校内外数十所高校的一百余名硕博士研究生到场学习。
讲座开篇,胡友峰教授结合自身学术经历,梳理了个人深耕生态美学领域的研究脉络,并重点分享了构建扎实学术基础、培养问题意识的关键方法。他提到自己曾以《斯坦福百科全书》“环境美学”词条为切入点,逐条研读该词条所附的参考文献,通过翻译与精读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文献梳理。胡友峰教授指出,除了扎实的文献综述基础,对于某一领域核心问题的把握还需要理清其核心概念与其他概念的区别性特征。他以自然美研究为具体案例,从真理性、伦理性、意识形态性、生成机制与结构系统等五个核心维度对自然美的本质特征进行了系统阐释,印证了“问题意识”在论文写作中的重要指引作用。

论文写作方法论作为学术研究的核心呈现,是本次讲座的重点内容。胡友峰教授提出“文献+思维”的核心方法论,强调二者的深度融合是论文写作的基石。他提出建立“个人资料库”的学术论文写作路径:精选研究领域最核心的20篇中英文文献,通过撰写读书笔记的方式梳理每篇文献的核心知识点,再对这些知识点进行合并同类项处理。在知识点梳理层面,胡友峰教授指出每个知识点都要从概念来源、提出语境、理论内容、学术价值、影响评价及个人见解等方面展开,其中个人评价是体现创新的关键。在思维训练方面,他以黑格尔《小逻辑》与康德《逻辑学讲义》为逻辑训练的典范,强调培养概念、判断、推理等严谨的写作思维。具体到写作思维,胡友峰教授提出“宏观-中观-微观”三层论文写作思维,提倡要用流动的思维去串联起流动的文献材料,并灵活运用平行、递进、对比等结构化逻辑对文章进行谋篇布局。他主张对文献进行表层到深层的递进式挖掘,并以“圆形思维”实现论文写作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完整逻辑闭环。
为强化论文写作方法论的实践指导意义,胡友峰教授结合两篇自己的代表性论文进行个案解析。其一,在解读《自然美“可生长性”的形上追思》时,他从本体论、演化、人化维度,阐释其在自然观、审美价值观、审美方式、审美态度等方面的独特理论建构。其二,针对《自然审美:视觉的与听觉的》一文,胡友峰教授则特别强调了艺术“视听”特性与自然美的融合路径,通过运用德勒兹“无器官身体”理论,对自然审美特性实现了“点—线—面—体”的递进式论述结构。

讲座最后,胡友峰教授围绕跨学科研究的发展趋势展开分享。他指出,当前文科教育面临的核心问题之一是学科壁垒的限制,而跨学科研究已成为必然趋势,文、理、工、医等学科的交叉融合是应对社会发展需求的重要路径。结合二十届四中全会“抢占科技发展制高点”的精神,他强调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性,认为学术研究应打破自成系统的局限,主动对接社会需求。他鼓励师生以兴趣为导向,充分发挥想象力,在提升记忆力、推理能力的同时,注重培养感知力、表达力与学术热情。
互动环节中,现场师生踊跃提问,围绕“AI 写作对学术研究的影响”“跨学科文章的发表路径”等热点问题与胡友峰教授展开深入交流。针对AI写作,胡友峰教授认为,未来五年AI在人文社科领域的应用将日益广泛,甚至可能取代部分基础学术工作,但学者建立的个人知识库与独特学术思维仍具有不可替代性;他同时提及“元宇宙”“数字孪生地球”等未来科技发展趋势,强调人文社科研究者不应局限于自身领域,而要主动关注科技发展,跳出学科边界的束缚,以知识融合与创新为核心,构建无边界的知识形态。

胡友峰教授的分享兼具学术高度与实践温度,既为自然美研究提供了系统性的理论指引,有效拓宽了在场师生的学术视野,也为后续学术研究与论文写作提供了宝贵借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