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1日,山东大学“当代美学前沿:东方与西方”国际学术研习营结营仪式如期举行。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陈硕副教授担任主持人,他对为期一周的系列活动进行全面点评,指出学术研讨会的深度对话、研究生论坛的新锐思考与国际学术研习营的系统培育,共同构建了多层次的学术交流平台,让参与者在思想碰撞中实现了知识与视野的双重提升,为青年学者与学子搭建了连接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充分展现了山东大学在文艺美学领域的学术担当。

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研究生何韬韬作为学员代表登台,以“视野”“交流”“方法”三个关键词为线索分享其研学心得。她谈到,学术研讨会让她收获了广阔的学术“视野”,众多学者围绕东西方美学前沿议题的深度探讨,使其深刻体会到不同文明互鉴的学术价值。研究生论坛作为同辈学子“交流”的核心平台,在相互切磋、多元碰撞中为她带来了学术思维的极大启发。国际学术研习营的多场讲座,更让她在学术“方法”上收获良多。各国学者创新性的研究方向、问题意识与理论解读,为在场学员们提供了前瞻性的治学导引。何韬韬由衷感谢活动组织方的用心,坦言这场学术盛宴让每一位参与者都满载而归。

最后,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韩清玉教授作结营总结,他以“收获”“学术”“友谊”“期待”四个关键词寄语师生。他指出,本次系列活动的“收获”体现在学术与情感双重维度:学术上,学员们收获了开阔视野、科学方法与宝贵经验;友谊上,同学间的思想共鸣、与学者们的深度交流,让学术探讨成为友谊的纽带。对于未来,韩清玉教授表达了殷切“期待”,他鼓励大家树立学术自信,以“用心、用功”的态度深耕研究领域,主动扩展学术视野,持续关注和支持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的发展,在美学研究的道路上稳步前行。

2025年11月17日至21日,“当代美学前沿:东方与西方”国际学术研习营在山东大学成功举办。这场汇聚全球美学领域学者的学术盛会,以跨文化对话为纽带,围绕生态美学、媒介哲学、文艺评论、文学语言、景观美、实用美学等核心议题展开深度研讨,为当代美学研究注入多元思想活力,也为东西方美学交流搭建了坚实桥梁。
11月17日,曾繁仁教授以“生态美学的定义与价值”为题,指出生态美学广义是指“生态文明时代的美学”,历经从传统认识论到生态存在论的转变。狭义的概念是聚焦自然生态审美,强调“共生之美”。他还梳理了中国“生生美学”传统,提出其在推动学科转型、参与生态救赎、加强审美教育三方面价值,呼吁以之回应时代使命。罗德里戈・杜阿特(Rodrigo Duarte)解读威廉・弗卢塞尔的媒介哲学,聚焦“技术图像”概念,追溯从传统图像、文字到技术图像的演变,分析“装置-功能者”共生关系,批判大众媒体的无责任传播,探讨艺术在技术时代的抵抗意义,展现媒介对人类认知的深远影响。
11月18日,谭好哲教授围绕“中国文艺评论话语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元理论思考”,从国家战略与个人经历阐明研究缘由,界定“文艺评论”内涵,梳理相关历史脉络,指出理论建构薄弱问题,进而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两个结合”建构路径及文艺观念等三方面主体内容,系统解析建构的核心问题。黄发有教授主讲“文学语言在电子文化语境中的变异”,界定“电子文化”概念,指出其改变感知与思维方式,分析文学语言视听化趋势及网络语境下语体变异,以具体作品为例剖析特征与问题。他提出“软性规范”标准,强调语言创新需观念革新,要在与图像对话中保持文学语言独立性。大卫・布鲁贝克(David Brubaker)深挖中国美学“留白”的独特价值,反驳西方学者对中国虚空概念的误读,以夏圭、牧溪等画家作品及徐冰、隋建国当代创作为例,提出“留白”连接自然与自性,能引导观者觉醒本真,凸显中国美学对艺术史的独特贡献。
11月19日,闵周植(Min Joosik)从美学视角系统解读景观美,以彼特拉克登山体验为起点,区分东西方景观认知差异,提出景观美需兼具开阔性、现实感与开放性,分析自然与文化景观的构成,强调审美心境的核心作用,指出景观美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体现。阿尔捷姆・拉迪耶夫(Artem Radeev)重审“实用美学”,追溯鲍姆加滕、康德等学者的相关理论,批判理论与实践割裂的现状,区分实用美学与应用美学,探讨实验美学、pragmatic美学等当代形态,指出实用美学需突破理论与实践鸿沟,避免改善主义局限。
11月20日,王卓斐(Zhuofei Wang)针对当代艺术“一切皆艺”的困境,重拾阿多诺形式概念,指出形式是整合作品异质元素的辩证存在,并非内容的容器,结合食艺、地景艺术等案例,论证形式对艺术批判性的承载,为重构“艺术性”提供理论支撑。玛丽娜・瓦西里耶娃(Marina Vasilyeva)探讨数字环境中的美学实践,批判数字环境无审美价值的观点,分析数字时代审美体验的悖论,即身体实践匮乏与内在体验丰富的矛盾,结合海德格尔“距离与亲近”理论,探讨数字技术对人类感知与身份认同的重塑。白龙(Andrea L. Baldini)提出“代际美学正义”,批判仅关注历时性正义的不足,以青少年涂鸦被边缘化、儿童壁画遭铲除为例,揭示共时性审美不公,呼吁通过包容性政策,认可不同年龄群体的审美实践,平衡代际审美诉求,构建公平的文化环境。
11月21日。胡友峰教授以“关于自然美理论研究中的若干基础问题”为主题,结合学术经历分享研究方法,从五维度阐释自然美本质,重点提出“文献+思维”论文写作方法论,建议建立“个人资料库”,通过案例解析强化实践指导。他还强调跨学科研究趋势,鼓励打破学科壁垒,关注科技发展。
这场持续五日的国际学术研习营,既展现了东方美学对本土传统的深度挖掘,也呈现了西方美学对前沿议题的敏锐洞察,更通过东西方思想的碰撞,为当代美学面临的现实问题提供了多元解决方案。未来,我院将以此次研讨会为起点,推动全球美学学者进一步加强对话与合作,既要立足本土文化根基深耕理论建构,也要关注科技发展、生态危机等时代议题,让美学研究更好地回应人类共同关切,为构建更具包容性与人文关怀的未来贡献美学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