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7日15时,暨南大学文学院张丽军教授做客第406期“新杏坛”,于知新楼A620室作题为“千年乡村文化的当代传承与文学创新”的学术讲座。讲座由山东大学文学院丛新强教授主持,济南出版社贾英敏副总编辑、李圣红主任出席,吸引了校内外诸多师生前来聆听。

讲座开始前,丛新强老师对到场嘉宾表示热烈欢迎。贾英敏副总编介绍了济南出版社的情况,并将张丽军老师主编的《百年乡愁:中国乡土小说经典大系》书系捐赠给我院图书室。贾英敏提到,近年来,济南出版社聚焦主业发展,突出精品战略,出版了众多经典与畅销书目,多次获得国家级与省部级奖项。此外,出版社在数字出版、文化产业融合等领域也取得了显著成效。丛新强老师对济南出版社的赠书表示衷心感谢,并指出增强对出版社的了解有助于同学们拓宽就业渠道,增加就业选择。进而,丛老师介绍了张丽军老师的研究成果,认为他长期致力于乡土文学研究,成果丰硕,其主编的《百年乡愁:中国乡土小说经典大系》在学界产生了广泛影响。

首先,张丽军老师从自身经历出发,分享了其与乡土文学结缘的过程。他回顾了自己在山东师范大学的工作经历及在山东大学的学习经历,强调学术交流与机遇的重要性。张老师认为,乡土文学研究不仅是对过去的回溯,更是对未来的思考。他提到,乡村是中国文学与文化的原点,乡土文学以其独特的魅力,展现了中国人对故土的深厚情感与文化认同。
之后,张丽军老师深入探讨了乡土文学的历史脉络与当代价值。他指出,从古代的田园诗到现代的乡土小说,乡村一直是文学创作的重要源泉。鲁迅、沈从文、赵树理等作家的经典作品,不仅记录了乡村的历史变迁,更深刻反映了乡村社会的文化内涵。张老师强调,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乡村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但乡村的价值与意义并未消失。他呼呼通过文学创作与研究,重新审视乡村文化,保卫乡村。

最后,张丽军老师对新时代乡土文学创作与研究提出展望。他提到,新时代的乡土文学不再局限于传统的乡村叙事,而是呈现出城乡交融甚至具有世界性因素的新特点。他以梁鸿的《中国在梁庄》、蔡崇达的《皮囊》等作品为例,展示了新时代乡土文学的新趋势。张老师还特别论及一些年轻作家的创作,如陈涛的《在群山之间》、魏思孝的《土广寸木》等,认为这些作品展现了新时代青年对乡村问题的独特见解。
丛新强老师代表师生对张丽军老师的精彩演讲表示感谢。丛老师指出,张老师的讲座内容丰富,观点深刻。乡村与乡土文化处于动态变化中,其演变难以完全预设,张老师讲座并非旨在得出阶段性结论,而是通过梳理历史脉络,激发师生对乡土文化未来发展的深入思考,为后续研究提供具有开放性的学术启发和方向。

提问环节中,与会师生积极与张丽军老师交流,就少数民族乡土文学创作、乡村危机等问题展开热烈讨论。张老师耐心解答了同学们的提问,鼓励大家关注乡村文化传承。此外,张老师还强调了经典阅读的重要性,鼓励同学们通过阅读经典提升文学素养,并结合多种新媒介形式进行乡土文学的研究和传播。至此,讲座圆满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