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8日19时,新加坡社科大学中文系罗福腾教授做客第405期“新杏坛”,于知新楼A620作题为“英语、德语文献里有关山东方言的记录和书写(1860-1950)”的学术讲座。讲座由张树铮教授主持,文学院岳立静教授、刘晓艺教授、黄维军副研究员,国际教育学院许培新副教授、山东师范大学王红娟副教授等参加,吸引了校内外诸多师生前来聆听。
讲座伊始,张树铮教授代表全体师生对罗福腾教授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介绍了罗福腾教授的学术背景、与文学院的渊源关系及此次讲座的主题,并表示对讲座内容的期待之情。罗福腾教授于1978年考入山东大学中文系,毕业后留校任教,曾历任文学院副教授(1992)、教授(1999)。主要研究现代汉语、方言与音韵、社会语言学、语言政策与规划等。其专著《多元和统一:新加坡的语言与社会》(与郭振羽教授合著)荣登香港《亚洲周刊》2022年全球华人十大好书(非虚构类)排行榜等,引起强烈反响。同时,罗福腾教授对再次站在“新杏坛”的讲台表示感谢,表达了回到母校的欣喜之情。
首先,罗福腾教授介绍了1860-1950年山东通商口岸和基督教传播的基本情况。百年来,山东开通了一系列通商口岸,如烟台、胶澳、济南等。同时,西方国家传教士来华传教,成立了济南府、兖州府、芝罘代牧区,写成一批传教士文献,记录、描写了山东各地风土人情、方言土语等。
其次,罗福腾教授介绍了1860-1950年代英文、德文文献中山东方言的记录和书写情况。英语文献主要是卫三畏《汉英韵府》(1889)记录了芝罘话(今烟台),狄考文《官话类编》(1892)记录了登州话(今蓬莱)、潍县话(今潍坊),其主持的《官话和合本圣经》(1907)反映了山东中部官话。传教士祝名扬等的《路加福音》和《约翰福音》(1892)译本反映了山东土白话,《马可福音》(1918)使用国语注音字母注音等,反映了胶东土白话等等。德语文献主要是商格理《华德字典》(1914)、薛田资《华德字典》(1920)、约翰·韦格《德华语径(德汉词典)》(1928)等反映了山东兖州、济宁、曹州等鲁南官话的情况。这些域外文献对了解清末山东方言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罗福腾教授娓娓道来,细致讲述了各部文献的成书背景、作者简介、内容体例、版本异同、学术价值等。他比较了卫三畏《汉英韵府》(1889)与钱曾怡先生所记录的芝罘话的声韵系统,发现声母特点基本一致等,这对于了解芝罘方言语音的历史演变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此外,罗福腾教授还对照了1892年与1900年狄考文《官话类编》的版本,通过例证说明《官话类编》所展示的南北官话的语言面貌,为早期北京话、山东话、南京话等研究提供实证,具有重要学术价值。
最后,罗福腾教授总结并充分肯定了西洋文献的记录和书写对于现代山东方言研究的意义和价值。如使用罗马字母记录山东方言的声韵系统,更好地显示了音值的区别与差异;记录音素的音位变体,描述声调不同所引起的韵母变化等,是使用现代语音学记录方言的尝试;西洋文献中山东方言的记录对勾连语音演变提供重要语料,具有汉语史意义。
张树铮教授代表师生对罗福腾教授的精彩报告表示感谢。张树铮教授在总结中指出,罗福腾教授谈到的传教士文献为我们提供的很多新信息,是我们平时难以接触到的,对了解清末山东方言非常有价值,给了我们很多启示。目前也有一些相关的研究成果,但仍有很大的研究空间,有待进一步探讨。
提问环节中,在场师生就相关文献不同版本的排列形式、传教士文献的写作意图、传教士对山东方言与文化的了解程度等一系列问题,与罗福腾教授进行交流讨论。现场气氛活跃,老师和同学们深受启发。最后,罗福腾教授对在场的同学提出殷切期望,希望大家在学习中要具备批判精神,牢记山东大学的优秀传统,拼搏奋进。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