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8日15:00,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叶晔教授做客第402期“新杏坛”,于山东大学知新楼A620作学术讲座,题为“在暗面中拾取光芒——明代北方县城小读书人的访编刻印”。讲座由山东大学文学院孙学堂教授主持,《文史哲》编辑部察应坤副教授,文学院伏煦副教授、蓝青副教授、赵鑫副教授、乐进进副教授及校内外相关专业的众多师生聆听了本场讲座。
讲座伊始,孙学堂教授代表全体师生对叶晔教授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介绍了叶晔教授的学术背景、研究成果及其学术研究的特点与专长。孙学堂教授指出,叶晔教授的治学特点是以宏通的视野进行精细化的研究,研究领域涉及宋元明清各个时段、诗文词戏曲小说等各类文体,多年来一直注重古籍版本的精细化考辨、作家活动的精细化考证和文学作品的精细化解读。本次讲座所讨论的“明代北方县城小读书人的访编刻印”,正是此种研究的一个典型范例。
首先,叶晔教授以明嘉靖、隆庆时期《冰川诗式》的编纂者梁桥为切入点,对明代出土墓志的研究情况作了简要介绍。他认为,明代出土墓志在整体上有着身份平民化、情景底层化、语言俚俗化和表达率真化等特点,并提出应“重新认识出土墓志作为实物文献的史料优先级和信任级”。鉴于明清的刊本和抄本文献得到了较好的保存,此时的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相比,并没有如中古时期一般的史料优先级。但是此时期平民和底层文人墓志的大量出土,对俗文学、地域文学及梁桥这类“小读书人”的实证研究起到了有力的补益作用。
之后,叶晔教授通过对比梁桥形制独特的出土墓志与现存真定梁氏族谱中关于《冰川诗式》的相关记述,强调其间的龃龉之处。并综合对比台图藏“嘉靖二十八年”刻本、国家图书馆藏“明隆庆四年”刻本、日本公文书馆藏“明隆庆五年”刻本,理清了《冰川诗式》在梁桥生前身后的刊刻情况,认为在经历第四次刊刻后,《冰川诗式》流播南方,其地位和影响在中下层文人中有了显著的提高,成为普遍流通的公共书籍。就这一案例,叶晔教授提出书籍出版活动的下沉与刚起步的文化家族、未得功名的读书人声誉扩张之间的复杂关系。根据这一问题,叶晔教授引入了另一个案,即同属北直隶的南皮文人李腾鹏编纂的《皇明诗统》。通过对《皇明诗统》的版本、编纂方式、集资与雕版情况、印次问题的细致考辨,引申出经济力量对文学活动的影响这一话题,然后将视角转入明代藩府与中下层文人文学活动互动的话题。例如梁桥《冰川诗式》的隆庆刻本就与周藩和鲁藩有直接关系,《皇明诗统》的出版更是直接接受了沈藩的资助,因此将沈藩诗作单列成卷。叶晔教授认为,明代北方藩府在文化事业上相比南方藩府有着更加强力的影响。
孙学堂教授代表师生对叶晔教授的精彩演讲表示感谢。他指出,叶晔教授在讲座中通过两个个案“回到历史现场”,展示了他一直以来坚持的精细化研究思路,对青年研究者确立选题和调整研究思路有着很大的启发性。
提问环节中,在场师生就明代文人刊刻日记而不欲留存文集、藩府在文学活动中的具体作用和影响等问题向叶晔教授请教并进行讨论,现场气氛活跃,老师和同学们都深受启发。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