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6日至12日,山东大学“潮声留韵,乡语焕彩”海阳方言振兴实践团在岳立静、张燕芬两位老师的带领下,赴烟台海阳开展为期七天的方言振兴社会实践活动。此次实践以“挖掘方言魅力,传承地域文脉”为核心,通过深度田野调查,探索方言保护与文化传承的融合路径。
海阳作为胶东文化的重要载体,既有丰厚的民俗底蕴,也有独具特色的方言体系。实践团首站走进海阳大秧歌表演现场,在铿锵的锣鼓声中感受当地的文化风情。队员们与民间艺人促膝长谈,深入了解当地秧歌的文化传统与唱词的方言表达,不仅直观感受到了海阳民俗文化的生命力,更建立起“方言是文化活化石”的基础认知,为后续调查埋下文化伏笔。

7月7日至9日,实践团进入方言调查核心阶段。在老师的带领下,团队邀请两位海阳老人作为发音人,围绕方言音系表展开系统记录。海阳方言的声调系统复杂独特,队员们反复听辨,用音标逐字标注。每日调查结束后,团队同学在老师指导下及时整理数据,归纳音系特征与变调规则,逐步构建起海阳方言的语音系统框架。
7月10日,实践团转赴沿海渔村,将调查视角投向渔业文化的方言表达。队员们分组走访老渔民,记录下渔业词汇的独特发音,同时收集到祭海等民俗活动中的方言谚语,在记录方言表达的同时追溯其承载的渔业文化,收获了大量一手方言资料。

在为期七天的实践期间,团队前往海阳地雷战纪念馆,详细了解馆内的历史文物与史料记载,重温了胶东抗日军民的英雄事迹。通过讲解员对地雷战的历史背景、战斗策略及军民协作故事的深入讲解,团队成员深刻感悟革命先辈们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也更直观地认识了海阳在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等时期孕育的红色文化,对当地文化的理解得以进一步丰富。
此次实践得到当地有关部门及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队员们不仅掌握了田野调查的实操技能,培养了自己严谨的学术态度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深刻认识到,方言绝非简单的语音符号,更凝结着世代居民的情感记忆与身份认同,是鲜活的“文化基因”,是地方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体现。未来,实践团将继续深化调研成果,积极与地方文化部门合作,探索方言保护与文化传承的有效路径,为地方语言保护与文化振兴贡献青春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