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3日晚19时,吉林大学张福贵教授做客第401期“新杏坛”,于知新楼A620室作学术讲座,题为“文学史研究的方法与前提”。讲座由黄发有教授主持,院党委书记郭春晓以及马兵教授、宫立教授、史建国教授、尹林研究员出席,吸引了校内外众多师生前来聆听。
讲座伊始,黄发有教授对张福贵教授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简要介绍了张福贵教授的学术成就。张福贵教授是吉林大学资深教授、国家级教学名师,主要从事鲁迅研究、20世纪中国文学与文化、中日比较文学、东北地域文化等方面的研究,出版《惯性的终结:鲁迅文化选择的历史价值》《20世纪中国文学的文化审判》《中日近现代文学关系比较研究》《“民国文学”的概念与文学史观的反思》等学术专著,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领域具有广泛的影响力。
首先,张福贵教授提出,研究方法的选择应基于研究对象的内在规定性。他从自身经验和学术史梳理出发,具体介绍和阐释了文学史研究的五种方法。他认为,历史性研究是文学史研究的基础,研究文学史常识需要历史资料作为支撑。如今人工智能的发展让资料获取更加便利,但研究者对此应该保持警惕和反思,有时被历史淹没本身就是历史“选择”和“淘汰”的过程。张福贵教授结合近年的“报刊研究热”现象,指出有些研究对象是文学资料,但不是文学史料,文学史料和文学资料的差异在于能否进入文学史。
张福贵教授随后详细分析了思想史研究和文化研究的方法,这种方法来源于1970年代流行的宏大叙事、1980年代西方现代思潮的引入以及思想文化界“文化热”大讨论。他肯定该方法对百年中国文学“传统与现代的冲突”本质的深刻把握,同时也指出了这一研究方法的局限性,强调思想、文化反而忽略了文学本身。
带着“什么是真正的文学研究”的叩问,张福贵教授又引入了第三种研究方法——审美批评。西方理论进入中国之后,研究者热衷于建构庞大的逻辑体系,文本批评尤其是关于结构、语言、文体的批评并未受到充分重视。他认为,审美批评是中国文学研究的本色,尽管创新难度较大,还是应该作为研究重点。
接着,张福贵教授对综合研究的两种范畴进行了细致分析。他指出思潮史、断代史研究的关键在于研究对象选择标准的阐释。针对学界对当代文学史分期问题的讨论,他认为文学时代的更替是整体到细部的根本性转变,转变的标志往往是重大政治事件。作家论和作品论研究属于“封闭”的题目,必须“开放”地做,他以莫言的《丰乳肥臀》和冯德英的《苦菜花》为例,强调应与作家其他作品、同时代作家以及不同时代作家进行纵横对比,从综合论的角度做比较性研究。
此外,张福贵教授还对学术史研究方法展开阐述,他表示,研究之研究不是综述研究现状,梳理的过程中要有判断。这种方法的难处在于,研究者需要花费大量精力进行知识储备,培养超越前人思想的判断能力。
最后,张福贵教授提出学术前提不仅是学术研究的标准,也是学术研究的对象,研究者应从反思学术研究前提的角度进行“突围”。在政治前提层面,他指出学术研究不能停留于政治结论的“重复”,应注重阐释和论证的过程。对于知识前提,他以“革命浪漫蒂克”概念的溯源为例,强调了实证辨伪的重要性。张福贵教授表示,如今科技发展使知识不再成为问题,相比之下,对理论前提的反思更为重要。他通过解读《伤逝》《潘先生在难中》等经典作品,倡导研究者勇于提出“从来如此,便对么”的追问。
黄发有教授代表师生对张福贵教授的精彩演讲表示感谢。黄发有教授表示,张福贵教授的讲座视野开阔,敏锐地捕捉到每种研究方法的长处和陷阱,也展现了反思精神对于文学史研究的重要性,对研究生同学的论文选题和青年教师申报课题都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提问环节中,与会人员踊跃发言,向张福贵教授请教人文社科是否需要创新、是否有必要重新打捞杨振声的文学史意义、如何平衡纯文学视角和大文学视角、如何看待AI工具DeepSeek等问题,张福贵教授一一进行详细回答,现场气氛活跃。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