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4日上午9:30,著名文学评论家、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教授张莉做客第399期“新杏坛”,于山东大学知新楼A620作学术讲座,题为《在短视频时代重识小说的意义》。讲座由山东大学文学院马兵教授主持,宫立教授、邵部副教授出席,吸引众多师生前来聆听。
讲座伊始,马兵教授对张莉教授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介绍了张莉教授的学术背景及其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文学批评领域的重要贡献。马兵教授指出,作为长期关注当代文学前沿动态的学者,张莉教授选择以“在短视频时代重识小说的意义”为主题,正是基于其对媒介与文学之关系的持续关注与系统性思考,相信这场融合经典文本细读与前沿媒介观察的讲座,定能为听众理解短视频时代文学的价值带来新的思考。
首先,张莉教授以短视频、脱口秀和小说之间的关系为切入点,探讨了新媒介对叙事形式的影响。她结合自身对脱口秀文化的深入观察,指出脱口秀与短篇小说在叙事结构、节奏掌控上的相似之处,认为脱口秀和短篇小说都是小体量的叙事作品,都属于语言的艺术。但脱口秀需要公开讲述,依靠动作、表情、声音以及对现场的掌控力,它能够启迪观众对世界的理解力,也能瞬间凝聚价值共同体;而小说依赖的是文字、语词及文学的想象力,它不追求即时反映,更多时候形成的是留白或沉默的美学。通过两者的并置,我们既能看到新的时代对于新的叙事形式的诉求,理解短篇小说在视听时代遭遇的困境,也能看到短篇小说无法被替代的恒久的艺术魅力。
随后,张莉教授谈到,经典小说可以使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人。她先是以《西厢记》《水浒传》《红楼梦》等古代文学经典为例,提出“把人当作人来写”正是这些作品经久不衰的原因。后围绕鲁迅小说的现代意识与独特价值展开深刻阐释,指出鲁迅通过《祝福》揭示的不仅是旧社会对祥林嫂的压迫,更是人性中隐秘的暴力机制。像柳妈凭借“善女人”的身份以“我问你”的姿态逼问祥林嫂,正是在迫使祥林嫂主动认同施暴逻辑,最终完成对自我的精神凌迟。对这种由无主名的凶犯制造的联合绞杀的呈现,不仅显示了鲁迅超越时代的洞见,也显示出鲁迅“把人当作人来写”的道德关怀与高级的写作技巧。另外像毕飞宇对盲人世界的精准呈现,也延续了站在他人视角呈现他人处境的创作传统——《推拿》中的先天盲者用“像红烧肉一样好看”称赞恋人之美,两位盲人激情过后摸索衣物的触觉叙事,无不彰显出作家穿透表象进入他者经验的能力。
经由“把人当作人来写”的话题,张莉教授引出了本次讲座的第三个问题——“重建作为读者的主体性”,亦即“重建作为人的主体性”。面对短视频时代的精神危机,她以汪曾祺对《聊斋志异》的改写、余华对《孔乙己》的阅读为例,提醒我们文学阅读是与AI、短视频争夺主体操控权的主战场,我们要学会像纳博科夫说过的那样“用脊椎骨去阅读”,我们不仅要阅读一个文本,更要通过“深层阅读”来重构文本,成为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优秀读者。
在听众持续不断的掌声中,主持人马兵教授对张莉教授的精彩演讲表示感谢。马兵教授说,李健吾曾经谈到,批评家和作家之间关系是两个灵魂的冒险和相遇,而今天张莉教授呈现的,正是如何以一个理想的灵魂去阅读一个创作的灵魂。
在提问环节,针对青年学子提出的“多元网络环境下如何确立自我价值标准”的问题,张莉教授结合自己的切身体会,提出置身多元的网络空间,我们需要学会平和与包容,同时也要尊重自己的直觉和判断。而在谈及前沿学术研究与基础教育的联结时,张莉教授不无动情地回忆了与导师王富仁先生的点滴过往,王富仁先生“拒绝群体裹挟”“学会面对孤独”“坚持自我”的教诲,让她一直铭记于心并且终身受益。她坦言自己正是在王富仁先生的影响下,参与了语文教材的编撰工作,编写了《人生有所思》《给少年的文学课》等普及读物,旨在将学术研究成果转化为语文教育的养分。最后,对于社交媒体时代阅读和观看的分众问题,张莉教授回扣了本场讲座的主题,激励年轻学子要提高判断力,捍卫自己的主体性,面对文学传统的给养与新媒介的考验,“要果断地继承和响亮地放弃”,创造出能够开一方天地的新的表达范式。至此,讲座圆满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