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9日上午,美国弗吉尼亚大学中国文学讲席教授罗福林(Charles A. Laughlin)教授做客第383期“新杏坛”,于知新楼A620会议室作了题为“中国现当代文学选集、全集与大系:从信息技术、管理与历史的角度看”的学术讲座。讲座由现当代文学教研室丛新强教授主持,美国韦尔斯利学院东亚系教授、系主任及中国现代文学与比较文学学会(ACCL)会长、山东大学兼职特聘教授宋明炜教授,文学院副院长、文艺美学研究中心杨建刚教授,现当代文学教研室宋雪副教授和院内外众多学生一同参与。
讲座伊始,丛新强教授对罗福林教授的治学领域和学术成作了简要介绍,并对罗教授的莅临表示热烈欢迎。接下来,罗教授结合自身的求学经历和学术重心做了两个多小时的细致讲解。
首先,罗福林教授介绍了2021年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名为《中国文学信息史》(Literary Information in China: A History)的工具书,该书由众多学者合作完成,从信息学的角度总体概述了中国历代文学类别和不同等级的信息单位是如何理解、整理的。其中,罗福林教授负责撰写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各种作品集的形成与分类历程。罗教授认为,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各种文集,包括自选集、选集、文集、全集,大系的研究极大地开阔了自己的眼界,一方面,各种文集的分类是对传统文学和知识体系的传承与创新;另一方面,因为这种信息学上的分类关系到中国文学的全部历史,自然就提供了一种重新理解中国古今文学观的特殊窗口和新的角度。
接下来,罗福林教授详细讲述了自己在中国现当代文学文集分类方面的研究成果。第一,20世纪30年代初,中国开始出现标题中含“选集”二字的现代作家作品集,这些选集收录有该作家的代表性文学作品,还囊括相关附加材料,如对作家的评价、作品列表、传记、年表等。在选集的基础上产生了新的分类和分级组织原则,中国出版界采用欧式文学四分法的原则编排和发行“选集”“自选集”,这是中国现代文学文集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时期。同时,罗福林教授指出中国现代文学发展中出版界的积极作用:一位作家是否能够成名,除了要看其作品本身的文学价值,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作家的文学社会网络,特别是与编辑和赞助人的关系——出版社更青睐那些在文学市场上有“销路”的作品,而大力推介其作者。
第二,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全集”力求全面,但在实际操作中,受革命和战争的影响,任何全集的实际覆盖面都必然是有限的。迄今为止,中国全集史上真正的里程碑是《鲁迅全集》,其编撰不仅事关鲁迅及其遗产的传承,也体现了更广泛的文学界为20世纪所有单个作家全集编撰制定模板的能力。
最后,罗福林教授系统讲解了“丛书”“文库”的出现和中国新文学大系的编纂原则。一系列“丛书”和“文库”开始勾勒出一个更广泛的文学场域,尽管它们并不直接给出有关中国现代文学经典的论断,因此产生了一个迥然不同的汇编形式,但从历史的角度看,这种汇编对文学史的形塑有更直接的作用。中国新文学大系则综合了选集的代表性原则与丛书的系列性原则,与文学全集的全面性相比,大系的显著特点,是其选择性和代表性,这也使得大系成为文学史及中国现代文学经典形成的基础。
主持人丛新强教授对罗福林教授的精彩演讲表示感谢,并总结了讲座内容的丰富性和启发性,也引发了他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各种文集的编纂与文学史关系的思考,整个现当代文学中的选集、全集、大系、丛书、文库等等,在实际上为我们文学史的书写提供了一些最根本的支撑,罗教授的研究为我们理解这一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契机。
互动环节中,现场师生围绕新文学大系对文学史的建构与筛选、合集与全集的联系和区别、非文学类全集的编纂、海外文学世界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各种文集的影响等问题进行了交流,气氛活跃,反响热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