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18日下午3时,我院院长黄发有教授于知新楼A座620室为“当代美学前沿:东方与西方”国际学术研习营同学做题为“文学语言在电子文化语境中的变异”的讲座。讲座由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我院主办,由我院副院长杨建刚教授主持,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韩清玉教授出席,来自国内数十所高校的硕博研究生参与讲座。
讲座伊始,主持人杨建刚教授向在场师生介绍了主讲人黄发有教授。黄发有教授现任我院院长、山东省作家协会主席,是中国现当代文学领域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知名学者,他在文学传媒研究、网络文学批评等方面建成果丰硕。
黄发有教授首先界定了“电子文化”(electronic culture)概念,并从广义层面指出电子文化的兴起改变了人们既有的感知方式和思维方式,导致了语言思维弱化和视听思维强化。他以青少年群体为例,指出年轻一代更易接受网络新词和视听表达,而中老年群体更倾向于书面语言的代际差异。黄发有教授认为,面对电子文化的围逼之势,语言艺术需要通过自我调整来尽快适应新的媒体环境。

黄发有教授重点分析了文学语言的视听化趋势。他指出视听化的核心在于运用视觉和听觉语言同步呈现信息与情感,以求营造身临其境的在场感。这一趋势在20世纪90年代后尤为明显,越来越多的作家主动向剧本叙事规则靠拢,采用脚本化的创作策略。他以王海鸰的《中国式离婚》和刘恒的《白涡》为例,分析了文学语言如何通过对话和动作描写强化画面感和戏剧效果。黄发有教授还指出,视听化语言虽然生动直观,但也可能抑制语义的丰富性与复杂性,尤其是在心理描写和抒情表达方面存在明显短板。
接下来,黄发有教授进一步探讨了网络语境下文学语体变异问题。黄发有教授指出,互联网的普及催生了“电子口语”特征明显的网络文学语言,这种语言追求即时性、陌生化效果和表达自由度,但也存在逻辑松散、语法不规范诸多问题。他以网络科幻小说和言情小说为例,分析了网络文学中语体杂语共生的现象。黄发有教授认为,网络文学语言的杂糅性和碎片化与其创作机制密切相关,尤其是网站平台的算法规则和更新速度要求对写作者的语言选择产生了深刻影响。
面对电子文化对文学语言的冲击,黄发有教授提出了“软性规范”的标准。他认为,语言规范不应过度僵化,而应在保障语言公共性的基础上,以开放态度对待新语言现象。对此,他建议以“柔性规范”进行舆论引导,对不同语言环境、不同群体的语言使用者有所区别,对不同交际领域和交际目的灵活处理,分层次进行动态化规范。黄发有教授强调,真正的语言创新不仅是词汇和语法的更新,更是语言观念的革新。他以《红楼梦》和乔伊斯的《尤利西斯》为例,指出经典作品的成功在于实现了新旧语言的融合与共生。在电子文化时代,文学语言亦应在与图像的对话中保持独立性,充分发挥其在精神深度挖掘方面的独特价值。
在提问环节中,同学们围绕网络文学与实体出版的矛盾、风景书写在当代文学中的衰退现象、人工智能对网络文学创作的影响等前沿议题踊跃提问。黄发有教授结合自己丰富的研究经验,对每个问题都给予细致的解答。韩清玉教授对本次讲座进行总结,他指出本次讲座不仅从理论层面分析了文学语言的演变,还通过丰富的文本案例展现了电子文化对文学创作的实际影响,为在座师生提供了宝贵的研究视角和方法论启示。讲座最后,韩清玉教授代表全体师生向黄发有教授的精彩演讲表达了诚挚谢意,讲座在热烈持久的掌声中圆满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