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泽若:新疆若羌暑假执教日记
|
曹泽若,我院中文系2012级学生,今年暑假担任学校新心支教队队长,赴新疆若羌执教。本文转自山大新闻网《2015山大日记》。 8月4日星期二 晴 今天是来到新疆若羌第十八天,没想到时间过得那么快,七月十五日在济南站出发时的情景还仿佛是在昨日,如今支教的生活却已过去了三分之二。 早晨七点多,看看窗外,离太阳升起还有一个小时,整个校园都笼罩在一片淡淡的静谧中,只有十几二十只不安分的小麻雀,在草丛和花圃 |
|
发表时间:2015年09月04日 |
|
温儒敏:文学研究也要接“地气”
|
温儒敏,山东大学人文社科一级教授,博士生导师。 本文选自《求是》杂志2013年第23期 当下,不少文学评论和文学史研究在“兜圈子”:只在作家作品——批评家、文学史家这个圈子里打转,很少有人把目光放到圈子之外的普通读者身上。当然,这并不是说这种重在作家作品评价的研究不好、不重要。相反,文学研究在作家作品的一亩三分地上深耕细作,是很有必要的。我们所要强调的是,现在大多数文学研究只在“内循环”式研究 |
|
发表时间:2013年12月05日 |
|
张果:《人民日报》实习心得
|
张果,我院中文系2011级文艺学专业硕士研究生,2013年9月被学院派往人民日报社实习。 9月12号上午,我正式到人民日报社国内版的经济社会部报道,主要从事股票债券等财经方面的新闻采编。带我的许老师领我办了实习的部分材料,并向我介绍了经社部的一些领导和前辈,他们都非常热情。 如果你问我到哪实习好,人民日报绝对是最好的实习单位。她是最具中国特色的新闻平台,她有最成熟的采编运作流程,她网罗了大批 |
|
发表时间:2013年10月24日 |
|
温儒敏:大学应回归本义
|
(温儒敏,光明日报2013年6月12日) 曾有一度,我们为大学固守“象牙塔”而忧虑,然而今天,当大学向社会张开怀抱,不再脱离现实生活的时候,一些社会风气的侵扰又让我们对大学的应有之义进行再度探寻。温儒敏教授用朴实生动的语言,从大学学术和人才培养的角度对大学应回归其本义的思考,值得我们深思。 1 如果不正确认识和坚持大学的“本义”,不在本科教育这个“大盘子”上下功夫,只想投点钱立竿见影就出成果出人 |
|
发表时间:2013年06月13日 |
|
温儒敏:读书养性 写作练脑
|
在北大首届"文学特长生阅读与写作夏令营"的讲课整理稿 刊载于《北京青年报》2012年9月14日,文如下: 时间:2012年8月 地点:北大培文教育文化公司 主讲人:温儒敏,现任山东大学特聘“文科一级教授”、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组召集人。 作为在语文教育方面富有经验的专家,温儒敏教授与中学生们座谈,话题集中在两方面,一是阅读与写作,二是 |
|
发表时间:2012年10月11日 |
|
杨卫强:我们应该怎样做学术
|
(杨卫强,2011级硕士研究生,转自2013/3/20《山东大学报》) “学术”一词,在古代中国是指追寻研究学问的方法与水平。而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为:有系统的、较专门的学问。学术是对存在物及其发展规律的学科论证,泛指高等教育和科学研究。从事高等教育和研究的学科与文化群体常被称呼为学术界或者学府。高校作为学术研究的重要阵地,致力于培养研究生从事学术研究。 学术,又是和孤独联系在一起的。孤独 |
|
发表时间:2013年03月31日 |
|
温儒敏:中文系为何缺少“文气”?
|
编者的话:本文摘编自温儒敏老师的新浪博客,这是温老师去年8月参加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召开的关于理工科大学中文学科建设会议的发言。 那么多朋友在最热的时候来到最热的武汉参加这样一个会议,可见大家对关于理科背景大学如何办好中文系,是很有研究热情的。根据我这些年的工作经历与体会,我对这个问题谈几点意见。 一般来说,凡是有较大规模的大学,无论是什么类型,也无论是否理科背景,我觉得都有必要设立中文系。或者 |
|
发表时间:2012年04月24日 |
|
孙宜山:青岛校区奠基典礼侧记
|
2012年3月17日上午10时,青岛即墨鳌山湾畔,当山东大学师生代表全体起立齐唱:“东临黄海,南望泰山,这里是我们追求真理的乐园……”时,许多应邀参加典礼的山东大学校友泪眼婆娑。岁月风云激荡,历史峰回路转。从1958年到2012年,半个多世纪的等待与期盼,终于迎来了山东大学重回青岛的这一天。3月17日,注定将成为一个特殊的日子,“青岛”两字将再次铭刻在山东大学发展的蓝图上。名校与名城再次携手 |
|
发表时间:2012年03月24日 |
|
吉霙:能将文学院写进青春,是我的幸运
|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是2010级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吉霙,今天能够代表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2013届全体毕业生在这里发言,我深感荣幸。 不知道大家是否和我一样,依然清晰的记得那一年九月的阳光明媚,小树林里的绿树成荫,学长们热情的笑脸和自己刚刚踏大学校门时的新奇和忐忑。岁月如水,而今,小树林里的树木似乎还是老样子,六月的阳光也和九月那么相似,而走完求学岁月的我们 |
|
发表时间:2013年07月21日 |
|
黄万华:“年轻就是美”
|
在山大多年,参加你们的毕业典礼第一回,其实,每一届你们的四年,学生给予老师的不会比我们能给予你们的少。今天毕业典礼,我想到了山东籍作家王鼎钧先生在他日记中记叙的一则毕业典礼(我以前提到过,让我难忘)。他这样记道,典礼开始,校长致词,3分钟内讲完。然后毕业生的十名代表在长桌后面一字排开,有白人,黑人,黄色皮肤的亚洲人,棕色皮肤的拉丁美洲人,一色的校服,但胸前一朵花可以显示自己的审美态度,纪律中 |
|
发表时间:2013年07月21日 |
|
温儒敏:难忘的北大研究生三年
|
(图为北大中文系78级研究生毕业30年聚会,在燕园五院,摆的姿势有点象五四青年吧。) 作者的话:今年是北大研究生78级毕业30周年。不久前,我们中文系文学专业78级研究生同学有过一次聚会,参加者有钱理群、吴福辉、张中、钟元凯、赵园、凌宇、陈山、张国风、温儒敏等多人。先是在燕园五院聚谈,回到曾经住过的29楼宿舍前忆旧照相,接着驱车往京西北的大觉寺,在幽静的寺院住了一晚。都是六、七十岁老人了,聚到 |
|
发表时间:2011年12月24日 |
|
温儒敏:大学生经典阅读基本书目(2...
|
我在北大、山大等校授课,学生常常问我应当读些什么基本的书,意思是专业之外的书。最近有位同学要出国,我给她开了一份书单。事后我又认真整理这份书单,想着对一般大学生也都有参考价值。我并非什么“通人”或者“导师”,此举无非是对当下的大学教育有些看法,希望用书单来提出一点改进意见。其实书单也是自己的,其中的书对我来说也有重新阅读、不断学习的必要。 书单的提出有现实指向性。近年来,很多大学都开始注重通识 |
|
发表时间:2012年01月03日 |
|
钢铁这样炼成:校友马俊欣
|
在同事搀扶下,他用倾斜的身体,拖着假肢般的左腿艰难地“走”向讲台。十几秒挪一步,异常吃力。全场没有走动,甚至没有声音,只有1600双注视的眼睛。 他就是马俊欣,河南平顶山市郏县检察院一位普通检察官。一个身残志坚、笑傲人生的铮铮铁汉;一个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尽职尽责,坚守岗位25年的当代保尔。 他缓慢“走”向我们,十几秒挪一步,异常吃力。25年的漫漫长路,叠化在他那孱弱、瘦削的身影上,渐行 |
|
发表时间:2012年02月12日 |
|
张树铮:学与识
|
多年前本科毕业的时候,回首大学生活,不禁有些困惑:经过四年苦读,我到底比上大学前提高了什么?是的,四年间读了不少书,听了不少课,可一切似乎都是那么模糊,比如一年级时(那时还不兴叫“大一”)学过的课本,现在再去翻翻觉得那么陌生,我怀疑它们是否真正算作我的知识积累。那么,难道四年的大学竟没有收获吗?颇有些“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的感觉。很久之后,我才找到了至今仍然认为是正确的答案:我手中 |
|
发表时间:2012年03月15日 |
|
温儒敏:关注我们的“文学生活”
|
最近我去青岛一所大学讲学,课堂上有同学提问:为何现在的文学研究有些陈陈相因,好像题目都做完了?这位同学的提问其实很尖锐,是对文学研究界评论界的不满,也是对我们当老师的不满。题目做完了吗?我们的读书与研究是否可以更贴近时代、贴近社会,尝试在“文学生活”领域开拓一片新天地? 现有的文学史,大都局限于作家作品及文学现象的评说,所采用的材料一般是批评家与评论者的言论,很少关注社会上普通读者的反应。其实 |
|
发表时间:2012年01月13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