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发有:重回山大
|
黄发有,1969年出生,福建上杭人。1999年获得复旦大学文学博士学位,2000年、2002年连续破格晋升为山东大学副教授、教授。2006年受聘为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09年至2010年为哈佛大学访问学者。2016年12月受聘为“山东大学杰出青年学者”,重回我院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所工作 |
|
发表时间:2017年03月13日 |
|
温儒敏:山大文学院本科生的新课程
|
温儒敏:我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大学文科一级教授。本文转自温儒敏先生的博客(2017年2月28日),原文题目《中文系学生要有“文气”》。左图为3月3日晚,温先生为我院本科生开讲本学期的第一堂课。 这个学期我在山大文学院给本科生上选修课,课名是《现代作家作品专题研究》。第一次课定于3月3日晚上。 这门课准备讲14次,论及十多个作家,包括:鲁迅、周作人、郭沫若、郁达夫、茅盾、老舍、曹禺、沈从文 |
|
发表时间:2017年03月13日 |
|
徐超:先生就在这里
|
徐超,我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大学书法艺术研究中心主任。1964年考入北京师大中文系,1981年山东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留校任教至今,曾任中文系副主任、《书法艺术报》特聘副总编。2017年1月10日,山东大学博物馆蒋维崧书法篆刻馆开馆,这是徐超先生在开馆仪式上的发言。(摘编自《山东大学报》) 建筑学家梁思成的弟子张锦秋说,梁老师 |
|
发表时间:2017年03月13日 |
|
山大文学院的青岛记忆
|
编者按:在山东大学青岛校区正式启用的日子里,我们特意转载这些回忆文字,用以祝贺百年山大的新起点,也重温我们学院曾经有过的温暖的青岛记忆。本文摘编自山大新闻网《回望:山大与青岛相得益彰》,作者刘梦冬。 1930年9月21日,国立青岛大学举行了开学典礼。也就是在那个时刻,山大正式设立文学院,首任院长是诗人、学者闻一多先生。 20世纪的青岛印象,在山大 |
|
发表时间:2016年09月29日 |
|
温儒敏:《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出...
|
温儒敏:我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大学文科一级教授。本文发表于《中华读书报》2016年6月29日。左图为温儒敏老师与我院师生在一起。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初版是1987年,一晃快30年了。写这本书的时间更早,是1982到83年,那就不止30年。一本普通的学术性教材,30年间居然印刷50多次,印数过百万,这也是当初所未能预料的。北大出版社要开个会来纪念一下,不禁想起 |
|
发表时间:2016年10月15日 |
|
刘琛:山西支教札记两则
|
刘琛,我院中文系2016届毕业生,目前参加山东大学十八届研究生支教团在山西灵丘上寨中学支教。我们从刘琛同学发回的支教札记中选取两则刊发于此,并向在天南地北工作学习的文院人问好。 一、灵丘浮日 来到灵丘已有月余。去年此刻刚刚加入支教团,如今已经成为一百多个初三孩子的历史老师,想来时光也是荏苒易逝。总想提笔写点什么,却又踟蹰从何说起。 入学伊始,四个人拖着从家中寄来大包小包 |
|
发表时间:2016年12月08日 |
|
黄万华:香港百年文学史话(一)
|
编者按:黄万华,我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本文转自《齐鲁晚报》2017年2月22日“青未了”专栏。黄老师退休以后,依然笔耕不辍,继续深化学术研究,推出了系列论文和专著。在教师节来临之际,我们特意刊发这篇文字,向我院所有离退休的先生们表达深深的敬意。 1842年香港岛被割让时,是个连英国外交大臣也视为“永远不会成为贸易中心”的“贫瘠之岛”,英政府甚至为此撤销了负责与清王朝谈判签订 |
|
发表时间:2017年02月24日 |
|
国家玮:在文学院“沉潜十年”
|
国家玮,祖籍山东掖县,我院中文系现当代文学研究所教师,兼任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研究员。吉林大学文学院学士,北京大学中文系硕士、博士。2014年入我院博士后流动站进行科研工作,2016年出站后留校任教,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现代文学。 与山大初识,是一个挥汗如雨的夏日午后。其时,我正在北大攻读硕士学位,立志要将图书馆里的文学类馆藏读尽的。现在想来,“读尽”自然不可能,如此功利的治学态度 |
|
发表时间:2016年09月29日 |
|
王世昌:山大为家
|
王世昌,男,1985年生。我院中文系学士、硕士,香港理工大学中文及双语学系博士。2016年9月进入我院中文系汉语言文字研究所工作。 2003年9月,在父母的陪伴下,我第一次站在了山大的校门前。望着一片蔚然而深秀的校园,内心的欣喜自不待言,然而我又有些许紧张。虽然历经十年苦读我终于考入了心仪的大学,但是我深知这不是终点,而是一个全新的起点:过去的成绩已然过去,未来的道路虽然 |
|
发表时间:2016年10月15日 |
|
温儒敏:2016年毕业致辞
|
温儒敏:我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大学文科一级教授。本文发表于《光明日报》2016年7月22日。 又是一年毕业季。作为老师,对自己的学生走出校门,是既放心,又多少有些担心。放心,因为同学们成长了,已经打下比较好的学业基础,将在各个工作岗位上施展才华。不太放心,大概也是出于做老师的本能,总希望自己学生的未来能够更加完美,更加幸福。临别赠言,我在此提几点建议吧。 现在处于社会转型期,物质生产力发展 |
|
发表时间:2016年07月28日 |
|
温儒敏:读书以养性
|
温儒敏:我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大学文科一级教授。本文发表于《人民日报》2016年12月6日。左图为2016年11月,温儒敏老师参加我院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博士研究生中期考核和学位论文开题。 现在是网络时代、图像时代、视频时代,人们读书的时间少了,上网、读图、看视频多了。这是时代的变化,很难简单下结论说是好是坏。但有一点是肯定的,视频、网络和图像尽管扩大了人们接受各种信息的渠道,却不 |
|
发表时间:2016年12月08日 |
|
温儒敏:中文学科的传统和路向
|
2014年11月18日,《光明日报》“名家谈学科”专栏刊出我院温儒敏先生所写的长篇文章《中文学科:传统深厚路向开阔》,全面叙论中文学科的历史、现状与前景。 温儒敏,山东大学人文社科一级教授,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会长,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总主编。 提到“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常简称“中文学科”),一般人并不陌生,甚至还多少“插得上嘴”。因为无论“语言”,还是“文学”,都和我们的生活紧密联系,“中文 |
|
发表时间:2014年12月02日 |
|
东方羽化:谁不爱那蜜一般酿出的深情
|
编者按:暑假期间,从网络文摘上读到这篇读书时节的怀念文字,越读越觉得写的是我们的学院,校友笔下为我们展现出那个年代中文系的亲切记忆。新学期到来之际,我们把它摘编于此,献给天南海北的校友们,献给刚刚迈入学院的2014级新同学,也献给我们的百年学院。原文题目《谁不爱那蜜一般酿出的深情——致我的闺密米方》作者:东方羽化。 80年代那个秋天,我们都提前从外地来到了泉城。 我比你先到一天,正在宿舍里洗衣服 |
|
发表时间:2014年09月05日 |
|
温儒敏:盘点我的2014年
|
温儒敏,我院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所教授,山东大学人文社科一级教授,左图为温儒敏先生本学期参加现当代文学专业博士研究生论文开题讨论。本文选自温先生的博客。 2014年已经过去,按学校要求,要填报一年的“收成”。这一年我仍以山东大学这边的工作为主,指导博士生和硕士生,并担任中文基地班本科生导师,给现当代文学专业博士生上课。上的课是《文论精读与论文写作》,采用Seminar方式,围绕学术论文写作开展小班 |
|
发表时间:2015年01月12日 |
|
温儒敏:年终盘点
|
温儒敏,山东大学人文社科一级教授。 本文选自温先生的博客。 2013年即将过去,按学校要求,需要填报自己一年的工作。盘点一下,这一年我在山大有课,本科的课,还有几个博士生与硕士生的指导。所承担国家重大项目《当前社会文学生活调研》,有赖文学院倾力支持,开局顺利,已开展多项调查,成立了研究中心,还召开过一次比较结实的研讨会。北大那边还有几位博士生没有毕业,已进入论文阶段。仍然担任北大语文教育研究所 |
|
发表时间:2014年01月13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