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杏坛”:唐作藩先生谈“为什么...
|
|
|
发表时间:2009年12月09日 |
|
“新杏坛”第1期:三教授畅谈文史哲...
|
5月25日晚,由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山东大学文艺美学中心以及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研究生会主办的大型论坛“新杏坛”首场论坛——文史哲研究的意义和方法,在邵逸夫科学馆一楼报告厅举行。 出席本次论坛的学者共有三位,他们分别是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院长陈炎教授、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何中华教授和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院长王学典教授。早在一个月以前,这三位学者就已经在山东大学图书馆报告厅为 |
|
发表时间:2004年05月28日 |
|
“新杏坛”第11期:英国学者雨果教...
|
10月28日晚,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新杏坛”第十一期在邵馆一楼报告厅举行。来自英国维斯敏斯特大学的雨果教授就“新闻的全球化”问题发表了看法。 雨果教授举例分析了中国、阿拉伯国家及英国的新闻现状,并将当代新闻的特征概括为“更具参与性、全球化、更加强势”。他带来的许多国际新闻界不为人知的故事赢得了在场同学的阵阵笑声,讲座最后在雨果先生的歌声中结束,现场气氛十分热烈。 |
|
发表时间:2006年03月15日 |
|
“新杏坛”第27期:陈茗屋烹制书法...
|
5月31日下午,应山东大学书法艺术研究中心主任徐超教授的邀请,著名旅日书法篆刻家陈茗屋先生作客文学院第二十七期“新杏坛”论坛,在文史楼会议室以“中国书法篆刻艺术的创作与欣赏”为题,以一个置身海外的艺术家的独特视角,在中日印坛的对比中客观准确地阐述了当代中国的印风。文学院副院长郑训佐教授参加了论坛交流,来自我校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和艺术学院的师生参加了论坛。此次论坛也吸引了大众日报、齐鲁晚报等校外 |
|
发表时间:2006年03月16日 |
|
“新杏坛”第7期:旅美作家三人谈
|
在陈炎院长简短的开场白后,首先发言的是严歌苓女士,她介绍了旅美生活的感受,认为初到美国的四年学习生涯犹如洗牌,洗去了她三十年形成的一些根深蒂固的、连自己都无法察觉的偏见,使自己对固有的观念进行质疑和追问,开阔了眼界和思维的深度,这对她的创作是非常有帮助的。 如何成为一个作家?卢新华先生对在场学生提出了两点参考意见:一是必须具有悲天悯人的情怀,其次是要勤耕不缀,不停地写作。他谦虚地把自己的成名作 |
|
发表时间:2006年03月16日 |
|
“新杏坛”第59期:校长再度做客“...
|
2007年1月5日晚,展涛校长第四次做客“新杏坛”,在新年伊始与同学们共同探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在开场白中,展校长首先提出:2007年山大在重负中执著前进,前进路上面临沉重的压力,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更需要一种自信;2007年有很多事情需要我们关注,最值得关注的依然是人才培养。此次,借助“新杏坛”主要跟大家交流两个问题:首先,创新型人才表现在哪里;其次,是什么阻碍了创新能力的成长和培育。由此,本次 |
|
发表时间:2007年01月07日 |
|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新杏坛”图片...
|
11月5日,由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研究生会举办的“新杏坛”图片展在浓浓的秋意中开展。本次图片展囊括了自“新杏坛”开坛以来大部分场次的讲座,它以展板的形式向同学们系统展示了“新杏坛”三年来的历程,近百张图片和详尽的文字解释成为诠释其足迹的最佳材料。 据悉,本次活动具体由文学院研究生会宣传部负责筹备和展出工作。图片展使用了二十余张小型图片展板,和一张大型的“新杏坛”综述文字展板。小展板上是每一期“新杏 |
|
发表时间:2007年11月08日 |
|
“新杏坛”第70期:陈汉民教授谈品...
|
4月7日,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第70期“新杏坛”在我校品牌与传播研究所举行。本期“新杏坛”邀请到了中国著名平面设计大师、清华美院陈汉民教授,讲座由品牌与传播研究所所长李克教授主持。山东建筑大学艺术学院陈华新院长,济南大学艺术学院设计系姬长武主任,山东工艺美术学院设计学院赵进院长、于伟正教授,山东轻工业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刘木森院长、李军老师,山东商学院山东大学机械学院工业设计系刘和山主任及新之航、三友 |
|
发表时间:2008年04月09日 |
|
“新杏坛”第78期:新闻大家李良荣...
|
11月13日,复旦大学教授、新闻学界大家李良荣教授做客文学院“新杏坛”讲座,在我校文艺美学报告厅为同学们梳理“中国新闻改革三十年”的过程,就三十年来我国新闻改革取得的成效等问题作了深入讲解。文学院副院长甘险峰教授主持了本次讲座。 李教授首先以一组数字为论据,向同学们展现了三十年来中国新闻改革取得的一系列成效:“我国现在拥有1960份报纸、1988套电台、2300套电视频道、2.36亿网民,这 |
|
发表时间:2008年11月16日 |
|
“新杏坛”第82期:莫砺锋教授讲述...
|
4月25日上午,著名学者莫砺锋教授做客“新杏坛”,为山大学子讲述中国古代文学的治学方法。莫教授现任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并兼任中国宋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杜甫研究会副会长、中国陆游研究会会长等职。讲座由文学院王小舒教授主持。 首先,莫教授从四个方面来谈论治学的“功底”。第一是语言文字的功底,他指出古代文学专业的学生要有“离经断句”的能力,白话文的功底,还需要外文的功底;第二是校雠 |
|
发表时间:2009年05月03日 |
|
“新杏坛”第84期:著名学者田小琳...
|
5月26日下午,著名学者田小琳教授做客我院第八十四期“新杏坛”,为学子们讲述了香港多元语言文化背景下的语言学问题。田小琳女士现任岭南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并兼任中国语言学会理事以及山东大学应用语言学专业合作博士生导师等职。 讲座开始,田教授先回顾了她在山大师从殷孟伦、殷焕先、蒋维菘等教授攻读古代汉语专业研究生时期的生活,进而结合自己现在的研究方向及现代社会多元的文化,为大家详细讲述了香港 |
|
发表时间:2009年06月02日 |
|
李开军
|
李开军(1971- ),男,山东汶上人,文学博士。2001年7月起任教于山东大学,2007年晋升副教授,2013年晋升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近代文学,博士论文题为《梁启超与中国文学的转变》(2001),目前致力于“陈三立与晚清民初古典诗歌写作”之研究。曾有大约十年时间对晚清报刊史下过功夫。发表过《“诗界革命”创作中的新名词及其对古典诗歌创作的影响》、《“记者”一词在中国的出现和使用》、《陈宝箴 |
|
发表时间:2009年01月22日 |
|
曾繁仁
|
曾繁仁(1941.1—),安徽泾县人。著名美学家,当代中国生态美学的奠基人,山东大学终身教授。1964年7月毕业于山东大学中文系,同年任教于山东大学中文系。1978年晋升讲师,1983年晋升副教授,1987年晋升教授。曾先后担任山东大学教务长、常务副校长、山东省教委副主任兼党组书记、青岛海洋大学党委书记、山东大学党委书记与校长等职。现任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山东大学 |
|
发表时间:2009年09月22日 |
|
岳立静
|
岳立静,女,1963年1月出生。1980年考入山东大学中文系,1984年毕业获文学学士学位,并留校任教至今。2003年考入北京语言大学语言研究所,2006年毕业获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博士学位,同年进入北京师范大学外文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现为山东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兼任中国语言学会理事、全国汉语方言学会理事。主要研究方向为汉语方言、现代汉语语法。先后在《方言》《语言教学与研究》《语言 |
|
发表时间:2009年08月30日 |
|
曹成竹
|
1981.7—,山东淄博人,山东大学文学院文艺美学中心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省作协会员,山东省签约艺术评论家,中华美学学会马克思主义美学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2011年6月毕业于南京大学文艺学专业,获文学博士学位;2010年8月至2011年1月赴香港浸会大学“林思齐东西学术交流研究所”访学。 学术兴趣涉及马克思主义文论、文化研究理论、歌谣研究、网络文艺批评等。在《文艺理论研究》《民族艺术》《民族 |
|
发表时间:2008年01月12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