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爱梅:加拿大人文课堂印象
å 徐爱梅,我院大学语文教研室副教授。作为国家留学基金委2014年青年骨干教师出国研修项目的一员,2015年4月赴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休伦大学学院访学。 西安大略大学(University of Western Ontario,简称UWO,西大)位于安大略省有“森林之城”称号的伦敦市,始建于1878年,是加拿大最古老的学校之一,与女王大学、多伦多大学、麦吉尔大学合称为加拿大老四校。共有12个学院和
发表时间:2016年03月11日
闫春宇:悉尼大学留学随感
(图为作者与悉尼大学校长Dr Michael Spence的合影) 闫春宇,我院2010级现当代文学博士研究生,2008年至2010年在悉尼大学读书。 2008年,流火的七月,刚刚告别了青葱的大学本科生活,我就乘上赴澳洲的航班,来到素有“澳洲第一校”之称的悉尼大学攻读应用语言学专业,开始我的硕士研究生生涯。 一、自主学习为基础的学习模式 这种自主性的强调,从一报到就显现出来了。新生入学,会有一个
发表时间:2011年07月19日
盛玉麒:美国华文教育的追梦之旅
盛玉麒,我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8月8日至27日,我有幸参加《全美海外华文教育名师巡讲团》赴美讲学。这是中国海外交流协会和中国华文教育基金会主办、全美中文学校协会承办的项目,已经开展多年受到了海外华文教师的热烈欢迎。巡讲团在20天时间里经历8个陌生的城市、接触了数百位华文教育工作者,让我对海外华文教育有了更深入的认知。 一、海外华人的乡梦情结 第一讲是在休斯顿现代中文学校,我讲的题目是《华文
发表时间:2013年12月05日
黄瑞:台湾大学访学记
2014年9月,按照双方协议,我院选派中文系2012级本科生黄瑞、刘天骄、曲悦、徐晓仪四位同学赴台湾大学中文系进行为期一学期的交流学习。本文是黄瑞同学从台湾发回的访学随笔。左图为四位同学在台大图书馆学习,下图为台大校园一景。 台湾大学是台湾历史最悠久、最具代表性的综合性高等学府,它的学术氛围、教育理念和教学资源,一直令人心向往之。因此我很珍惜此次交换学习的机会,希望在台大汲取丰富的学识、素养
发表时间:2015年01月12日
徐志全:英国留学感悟
作者徐志全:我院中文系古代文学专业2010级博士研究生 2005年秋,我获得教育部国家公派留学机会,赴英国留学,学校是位于英格兰北部的谢菲尔德大学,学习教育政策与实践专业。2006年10月,结束了13个月国外的学习生活,获得文学硕士学位。 回国后一直忙碌繁杂的工作,异国的生活剪影也逐渐由彩色变成黑白色,并逐渐在脑海中淡忘。如今回首五年前的留学生活,我也在思考:这一年多的生活是怎样的,给我留下了
发表时间:2011年11月09日
亚思明:十年一觉德国梦
(图为作者与德国之声中文部同事合影) 亚思明,本名崔春,我院现当代文学专业2010级博士研究生。1997-2009年在德国读书、工作十余年。 很小的时候,德国作为一个异域的概念在我的脑海中并不遥远,因为我所就读的青岛嘉峪关小学一带就风景而言简直就是移植来的一片小小的德国剪影,这种赏心悦目的视觉盛宴被康有为用中国方式表达为“红瓦绿树,青山碧海”。 除了建筑成就,德国古典音乐也伴随着钢琴教程的深入
发表时间:2011年04月15日
马克:路透社记者的山大课堂
马克·莫瑞迪斯(Mark·Meredith),1963年任英国路透社记者,先后被派往世界各地报道许多重大事件;1985年在爱丁堡龙比亚大学任教,后当选欧洲新闻培训协会主席,先后两次来我院讲学。本文转自《山东大学报》(2015年6月3日第二版)。 这是马克第二次来山大讲学,再次带来了让同学们深深思考的“路透社山大新闻课堂”。 马克·莫瑞迪斯(Mark·Meredith),1963年任英国路透社记者
发表时间:2015年09月04日
刘俊:牛津手记
刘俊,我院2008级新闻学研究生,2010年暑假到英国牛津大学访学。 牛津的日子,我随手写下一些即时的感受,放在自己的网路微博上。写微博,因为字数有限制,界面容易接近,写作门槛低,所以这种即时即刻、随手写来的感觉,让微博成为直播观察、直播思想、直播生活的不错手段。下面的十数则“牛津手记”,便是我在牛津期间,从自己的微博中挑选出的部分文字,它们记录了一个个我的即时体悟,算是点滴涂描了我的一些
发表时间:2010年11月03日
王莹:触碰全球化的媒体世界
王莹,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讲师。2004—2006年就读于悉尼大学,获传媒实践硕士学位。 经常有学生在去海外留学前向我咨询,问起我的留学感受。我总说,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情况,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果经济条件允许,又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到国外出去学习一段时间是个不错的选择。学习知识还在第二位,最关键的是,对于一个准传媒人来说,学习一种开放的思维,学习对不同观点的包容,尤其是学习对自己固有思维
发表时间:2009年09月22日
校友访谈: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社长李新
李新,山东大学中文系1977级校友,现任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社长。 安静的居民小区深处,是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的所在地。静谧的气氛与出版社浓厚的书卷气息,互相融合在了一起。对李新学长的采访,就是在上海人美出版社的一间小型会议室里进行的。干练,热情,是我对李新学长的第一印象。 “特殊的时代所塑造的氛围让我很怀念。” 对于山大,李新是充满着感情的:“我最怀念的,是当时那种特殊的时代所营造出的一种氛围
发表时间:2010年04月19日
校友访谈:淄博市文化出版局局长曹庆文
曹庆文,我院中文系1977级校友,现任淄博市文化出版局局长、党委书记。1956年生于山东省博兴县,曾任淄博日报总编辑、淄博市文联主席。著有短篇小说集《月照青纱帐》、报告文学集《曹庆文报告文学集》、新闻特写集《十年太匆匆》、长篇纪实文学《朱彦夫的故事》、长篇纪实文学《守望冈底斯山》等。 曹庆文局长工作很忙,我们约好的几次采访时间都没能实现,也许就是这样的等待让我数度在脑海中勾勒着这位77级老学长
发表时间:2010年05月27日
校友访谈:山东电视台副台长吕芃
吕芃,山东大学中文系1983级校友,先后获得山东大学文学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现任山东电视台副台长。 原先和吕芃台长约好1月20日的采访因为其工作太忙的原因被推迟,我禁不住对这位工作极其繁忙的学长产生了兴趣:是什么样的工作使他忙成这样?又是通过怎样的努力成就了他在山东传媒界的名气?而学长是否能给我们足够的采访时间成为了我采访前最大的担心。但随着我们和学长的见面,我开始意识到这个担心完全是
发表时间:2010年04月26日
校友访谈:商河县县长姜涛
姜涛,山东大学中文系1982级校友,现任济南市商河县县长。 我们很荣幸地接受采访姜涛学长的任务时,恰逢济南两会期间,南郊宾馆的门卫把我们拒之门外。我们只得拨打姜涛学长的电话,电话的那头传来温和的声音。不一会,一名工作人员把我们领到了学长开会休息的房间。推开门,我们便看到一位身着西装的中年人,忙着给我们冲茶倒水,若不是先前看过学长的照片,我们还真不太敢确定这就是我们的姜涛学长。他的一番客气把我们
发表时间:2010年05月06日
施战军:重回山大,欢乐而伤感
施战军,《人民文学》主编。文学博士,曾任我院教授、副院长,中国作协鲁迅文学院副院长。2015年11月应邀回学院并做客“新杏坛”。本文选自《济南时报》,原题为:《<人民文学>主编施战军回山大母校做讲座》,记者钱欢青。 11月26日晚,雪还未化,天寒地冻。《人民文学》主编施战军亮相山东大学,为大家做了题为《人的故事与生灵的诗学》的演讲。重回母校山大讲台,施战军表示自己很激动,“我在山大前前后后待了
发表时间:2015年12月09日
校友访谈:中华读书报总编辑王玮
王玮,山东大学中文系1979级校友,现任中华读书报总编辑。 刚开始给王玮总编发短信时,有点忐忑,年末了,最最忙碌的时候,他能抽出空来么?突然响起的电话,爽朗的笑声,洪亮的嗓门,让我有了一些期待,期待早一点见到他,期待他与山大、与文院的故事。 谈30年前的大学时光 王玮学长对山大的感情很深,去年79级中文系同学聚会他特意赶回母校。他笑着对我说:“学校变化很大呀,图书馆前的树、草都长起来了。当年我们
发表时间:2010年04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