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辉:我的山大缘
|
王辉,江苏睢宁人,我院中文系汉语言文字学研究所教师。2007年本科毕业于中国矿业大学,同年考入中山大学中文系古文字研究所,2009年获硕士学位、2012年获博士学位。2012年7月进入北京大学中文系古汉语教研室进行博士后研究,2014年7月出站,9月起受聘进入我院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古文字与先秦、秦汉出土文献。主持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基地重大项目子 |
|
发表时间:2014年12月02日 |
|
崔秋立:睡在我上铺的兄弟
|
编者按:在一年一度的迎新时刻,我们特意刊发这篇校友的文章,送给2017级新同学。杨争光、崔秋立都是我院中文系1978级的学生,现在一位是全国闻名的作家,一位是省属院校的领导。这些深情的文字让我们想起成千上万的文院校友,以及一代代师生青春读书的温暖岁月。百年文院,薪火相传,今天的你们如同三十年前的他们,而从他们的叙述中,你是否可以找到三十年后自己的身影?本文摘编自2017年8月 |
|
发表时间:2017年09月19日 |
|
初到西藏——给老师的一封信
|
闫本亚:我院中文系2006级校友,2010年毕业后进藏工作,现在西藏昌都贡觉县办公室任职。 本文摘自近期他给自己山大老师的一封信,发表时有编辑和修改。 一 我常用四个词来形容自己:青春、梦想、激情、挑战。进藏工作是一次冒险。一直不甘平庸,想着要把自己的青春燃烧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这是我进藏的动机之一。 去年7月进藏。在火车上想着进藏工作的两个目标:我因西藏而改变,西藏因我而改变。刚到拉萨,遇见 |
|
发表时间:2011年04月15日 |
|
校庆感言:树下的少年(曹瑞欣)
|
曹瑞欣,女,笔名青蒙,又名曹睿欣,1966年农历9月19日出生于山东安丘大莲池村,1982年考入济南幼师,自学获取山东大学文学学士学位,曾任幼儿园教师、公司秘书、公司打字制版员等,后辞职就读于山东大学文学院作家研究生班,作品入选《青年博览》、《诗选刊》等多种选本及考试卷,著有文集四部,中国作家协会会员。2012年1月在山东文学、齐鲁晚报、网易主办的中国首届网络文学大奖赛上,她的《塔外的女人 |
|
发表时间:2012年02月12日 |
|
校庆感言:致我心灵的故园(王安琪)
|
安琪,原名王安琪,1963年生于河南伊川县,1987年毕业于山东大学中文系。曾任《洛神》杂志社编辑、《莽原·南腔北调》杂志社副主编,现为河南省文学院专业作家。 代表作:短篇小说《喊山》、《乡下的因果关系》,中篇小说《看谁跑得快》、《非典型性谋杀》,长篇小说《乡村物语》等,作品曾获“北京文学奖”,河南省“五个一工程奖”和“河南省优秀图书奖”。 仿佛又回到了山大,四处弥漫着母校慈爱的乳香,仿佛 |
|
发表时间:2011年12月24日 |
|
校庆感言:我说不清(陈中华)
|
编者按:我们就要迎来母校110岁的生日了。在编辑我院校庆纪念文集的时候,陆续收到一些海内外校友的校庆祝福和感言,我们选择一部分发表在这里,献给我们的山大,献给百年文院,也献给成千上万曾经在这里学习和生活过的老师、同学和校友。 倏忽毕业29年了,倏忽五十好几了,身体一个奇异变化就是近年来常常做梦——重回到了母校,还是那个年龄,还正与老师及同学们在一起……真的,梦很频繁,梦境很清晰,每梦时都感到那 |
|
发表时间:2011年08月10日 |
|
校庆感言:那一场青春的成年礼(方希)
|
方希,1971年生。1988年进入山东大学中文系,1992年毕业后回到贵阳工作,做过电台主持人、报纸编辑。1996年进入北京大学中文系攻读理论语言学硕士。1999年毕业后一直从事图书出版。著有散文集《毒辣端庄》(2009)、《毒家蜜方》(2011)和小说《米娅,快跑》(2009,合著)。 1988年,我17岁,第一次单独出远门。从贵阳没有直达济南的火车,只能在郑州转车。我经历了以后习以为常的拥挤 |
|
发表时间:2012年03月15日 |
|
校庆感言:感恩母校,真情之源(周...
|
周晓枫,1969年6月生于北京。1992年毕业于山东大学中文系,在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做过8年儿童文学编辑,2000年调入北京出版社《十月》杂志社,2003年至2011年2月任《十月》杂志副主编,2011年3月调入《人民文学》杂志社任编辑部副主任。 一直从事散文写作。出版有个人散文集《上帝的隐语》、《鸟群》、《收藏——时光的魔法书》和《斑纹――兽皮上的地图》《你的身体是个仙境》《孔雀蓝》《雕花马鞍 |
|
发表时间:2012年01月03日 |
|
校庆感言:山大,我蓝色的母亲!(...
|
张严平,女,山东大学中文系1978级校友,新华社高级记者,在20多年记者生涯中,采写了众多典型人物。文章质朴真切,富有诗性,温暖人心。其中通讯《索玛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荣获2006年第16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2007年荣获“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称号;同年,当选为党的十七大代表;2009年荣获中国新闻界第十届“长江韬奋奖”。 记忆中的山大是一片蓝色的大海,她给了我蓝色的梦想,蓝色的情怀。之后的人 |
|
发表时间:2011年11月11日 |
|
校友访谈:张炳钦校友——难舍山大情结
|
1988年从山东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张炳钦校友被分配到吉林省省直机关工委机关生活报社工作;1994年调入吉林省委组织部《党建经纬》编辑部,曾任副总编辑、编审,现从事机关行政工作。 ●大学是人生中最美好、最烂漫、最充实的一个地方。 ●做好工作的两种能力:首先是适应能力,其次是学习能力。 ●山大,我梦里永远的牵挂! 2010年2月5日,张炳钦校友在繁忙的工作中专门抽出空来接受了我们的采访,整个采访都在 |
|
发表时间:2010年06月14日 |
|
校友访谈:青岛报业集团副总编姜鸣钧
|
姜鸣钧,山东大学中文系1977级校友,现任青岛日报报业集团副总编辑。 ●山大中文系,除了给我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我学习的方法和独立思考的意识。 ●作为文革后首批进入大学的我们,同学们学习特别刻苦、勤奋,这种氛围给我压力,也带来激励 ●专业记者的新闻敏感性极为重要,要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新闻敏感和好奇心。 ●扎实学习、踏实做人,一定会有一个社会位置在等候你。 1981年,姜鸣钧从山东大学中文系汉语言 |
|
发表时间:2010年05月10日 |
|
温儒敏:在七十岁生日聚会的讲话
|
编者按:温儒敏,我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大学文科一级教授。本文转自温儒敏先生的博客,是先生为七十岁生日师生聚会准备的书面发言。捧读此文,感慨良多,温老师来山大文学院工作六年了,兢兢业业,竭尽全力,我们深深地感谢他在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等方面为学院做出的一切。 今天我们在这个美丽而特别的地方——长城脚下聚会,应当感谢活动的组织者,感谢所有前来参加聚会的同学 |
|
发表时间:2017年09月19日 |
|
先生有颗“平常”的心——缅怀业师...
|
作者凌南申,我院中文系1956级学生,毕业后留校任教,任文艺理论研究所教授。 图为关德栋先生。 去年春节,我去给关德栋先生拜年。先生虽然年高八十有四,仍然精神疏朗,步态稳健,还显得那么精力充沛。孰料暮春三月,先生遽然驾鹤西去,甚感悲痛。今我遥望南天白云,哀思不尽,敬重之情油然而生。 我对先生的敬仰,始于阅读先生研究变文的论文。变文是一种俗讲佛教经典或古代人物故事的文体,盛行于唐代。1959年 |
|
发表时间:2011年04月15日 |
|
韩宇瑄:“我是山大文学院人!”
|
韩宇瑄,我院中文系2015届本科毕业生,保送至浙江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本文转自《山东大学报》2015年6月17日,原文题目《和山大有关的日子》。 知新楼下,日光烂漫。明德道旁,梧桐依然。六月里的山大校园,一切都是那样亲切、熟悉。然而对于即将毕业的学子而言,一切又是那样值得驻足、怀恋——在这夏日的校园里,漫长而短暂的四年大学生涯即将落下帷幕。对于这所有着一百一十余年光荣传统的高等学府而言,四年 |
|
发表时间:2015年09月04日 |
|
项怀诚:做人是一辈子的事
|
大学中文系毕业,做了18年科员,却在改革开放后脱颖而出,成为备受瞩目的财政部部长——项怀诚,本身就像一部传奇。 与财政结缘 1960年,项怀诚从山东大学中文系毕业,分到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做了研究实习员。不久中俄机器翻译项目下马,他先被安排去做外语教师。“教中文还马马虎虎,教外文我哪行?”项怀诚知难而退。“那财政部你去不去?” 项怀诚到财政部税务总局报到。办公室的同志带他领了3斤黄羊 |
|
发表时间:2012年04月24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