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中文系的老照片
|
在我珍藏的老照片中,有一张泛黄的二寸黑白照片,是当时流行的那种135型照相机拍摄的,至今已有48个年头了,名副其实一张“老照片”。一条长凳上坐着两位老学者,围在身边的是他们的弟子们,或坐、或蹲、或站,一个个英气勃发。长凳中间那位就是萧涤非先生,另一位是黄公渚先生。1959年,全国高校大兴“集体搞科研”之风,山东大学中文系56级和57级也着手编写一部百万言的《中国人民文学史》。这张照片就是“隋唐 |
|
发表时间:2010年01月23日 |
|
不应忘记黄公渚
|
谈及黄公渚,有先生慨叹:作为全国著名的词赋家、书画家、学者,山东大学中文系的教授,现在不必说山大文学院的学生,就连文学院的许多教师也不知黄先生为何人了。正因为如此,所以有些山大老人谆谆教导晚生后辈:不应忘记黄公渚。 黄孝纾(1900—1964),字公渚,福建省闽侯县人,青少年时举家迁往青岛。1924年,受著名藏书家刘翰贻所聘,前往上海为其主持嘉业堂藏书楼。1934年回到青岛,担任山东大学中文系 |
|
发表时间:2010年01月23日 |
|
“台君为人极好”:任教山大之台静农
|
1936年秋天,台静农先生来到青岛国立山东大学任教,那一年他34岁。与他有着亦师亦友关系的鲁迅挂念他,曾函询王冶秋,台静农知道后立即写信告诉鲁迅自己的近况,并邀请生病的先生来青岛休养。鲁迅回信说“夏间本拟避暑,而病不脱体,未能离开医生,遂亦不能离开上海”,写这封信的时候是在深夜,这是鲁迅留在世间最后的文字之一,三天以后他便离开了这个世界。 在山大期间,台静农住处与老舍住处很近,因此常去老舍宅 |
|
发表时间:2010年02月01日 |
|
学者聚焦:中西文化交汇中的国学走向
|
日前,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主席团在北京主办了第二次“国学研究论坛”,此次论坛的主题是“国学与中国哲学”。著名学者余敦康、楼宇烈、李存山分别围绕这一主题发表了精彩演讲。 上下五千年,和谐一线牵 在题为《国学的核心价值》的演讲中,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世界宗教所研究员余敦康强调:应该区分国学的外延与内涵。他指出,国学的外延是指包括“经、史、子、集”或儒、释、道等诸多形态在内的、在中国五千 |
|
发表时间:2008年11月03日 |
|
金英淑:初到山大文学院的点滴印象
|
金英淑,女,韩国首尔人,文学博士。美国杜克大学亚细亚和中东研究系访问学者、韩国梨花女子大学梨花人文科学院研究教授。2016年初作为外籍教授加盟我院比较文学和世界文学研究所,研究方向为中韩比较文学、东西方戏剧比较等。 山大人的热情厚道,我是一进这所校园马上有了切身体会。我来山东大学报到后,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的老师们,无论是同事、领导还是行政工作人员,都非常地关心我、照顾我。大到入校手续、工作安排 |
|
发表时间:2016年07月28日 |
|
范曾:祭孔大典祭文
|
周室颓隳,礼乐废弛,九州失驭。战伐出于诸侯,列国窥窃神器。春秋之末,仲尼起于陬邑,感万方之多难,乃驰驱以宣教。冀辅弼于乱世,欲敦厉于黎庶。然则宫寝邃远,王者不悟。有楚狂接舆歌而过之,痛詈凤德之衰,切悲庙堂之殆。往者不谏,来者可追,孔子乃归鲁,不复出游。述而不作,非谓徒托空言,追往事,思来者,悬明镜而作《春秋》,立极则以昭万代。凤鸟不至,河图不出,忧古道之不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伤往哲之益远 |
|
发表时间:2009年10月07日 |
|
二十年有多远——一位校友的诗
|
编者按:在刚刚过去的国庆假期,一位毕业20年的中文系校友回到山大。在当年上课的教室,他对着全班同学朗诵了这首小诗。 二十年有多远 二十年很远很远 那青春春荡漾的校园 还有那如血夕阳的惆怅 无悔的你我 镌刻在岁月的心上 二十年有多远 二十年很近很近 那款款熟悉的气质 还有那久违了的灵犀 分明就在昨天 那恍若隔世的昨天 二十年有多远 二十年不远也不近 当一丝丝漏下来的时光 还有那洒满天空的雪花 |
|
发表时间:2009年10月12日 |
|
徐超教授谈蒋维崧先生
|
图为蒋维崧先生(左)与徐超教授在探讨书法艺术。 几年前,读过徐超教授发表于《光明日报》的《借来“清”字说峻翁》,佩服得无以复加。一个“清”字,不仅精准地把握了蒋先生的形、貌、神,而且艺术性概括了蒋先生为人、为学、为艺的雅、静、洁、秀、正,堪称人物述评中的经典之作。唯一美中不足的是,由于篇幅限制,感觉意犹未尽。这种遗憾终于在读过徐超教授近作《崧高维岳——蒋维崧和他的书法篆刻艺术》时得到补偿。近日 |
|
发表时间:2011年07月20日 |
|
戴孝军:悼业师周来祥先生
|
戴孝军,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2010级博士生。 图为周来祥先生。 2011年6月30日下午2点,我正在齐鲁医院照顾周来祥先生的夫人戴磊教授,忽然接到傅合远老师打来的电话,说周先生去世了。真是晴天霹雳,我无论如何也不能接受这个事实。因为周先生4月底从省立医院出院回家休养,那天出院的手续是我给他办理的,从医院出来,先生穿了一身黑色的西装,里面穿了一件蓝色的衬衣 |
|
发表时间:2011年07月19日 |
|
当年我们学院的教授们(上)
|
从国立青岛大学诞生到国立山东大学因战争之故而迁出青岛这一段历史时期(三十年代),闻一多、梁实秋、老舍等一批文人大家在青岛展开了丰富多彩的教授、研究与创作活动,他们赋予了这座近代开埠以来素无多少文化根基的城市以博大和深邃。 闻一多:给城市注入诗意 诗人、学者、斗士是三种身份,在闻一多身上结合成一个人。1930年,应杨振声之聘,闻一多来到青岛,出任国立青岛大学文学院院长兼中文系主任。 期间 |
|
发表时间:2011年08月11日 |
|
当年我们学院的教授们(下)
|
洪深:与青岛结缘甚早 洪深是中国现代戏剧上的一位路标式的人物,在文明戏向现代话剧转型过程中具有筚路蓝缕之功,“话剧”一名即肇创于他。同时,他也是中国电影的开山者之一,在早期电影创制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 洪深与青岛结缘甚早,深刻性在于其家族直接经历了青岛历史的复杂变故。1913年,其父洪述祖因宋教仁案而举家避来青岛,初居中山路,后在崂山南九水筑庐卜居,别墅名观川台。1914年日本占领青岛,观川台 |
|
发表时间:2011年08月12日 |
|
闻黎明谈爷爷闻一多与山东大学(上)
|
2010年5月中旬,闻一多先生的长孙中国社会科学院闻黎明研究员访问山东大学,来到闻一多担任首任院长和中文系主任的文学院。 图为闻黎明在我院参观和座谈。 山东大学的前身“国立青岛大学”创建于1930年,首任校长是杨振声。 闻一多是1932年来到青岛大学的。那年闻一多由于学术上的新旧矛盾刚从武汉大学辞职。这年夏天,他到上海寻找新的工作,在那里碰到了正为青岛大学聘请教员的杨振声。 杨振声一见到闻一多 |
|
发表时间:2010年06月14日 |
|
闻黎明谈爷爷闻一多与山东大学(下)
|
闻黎明研究员(右三)访问山东大学时,与副校长陈炎及文学院、历史学院部分老师合影。 闻一多于1930年来到青岛大学,1932年就离开了,他在青岛大学只有两年,却遇到了三次学潮。这三次学潮中,他因为担任着文学院院长的职务,成为校务会议的主要成员。闻一多是杨振声请到青岛大学的,与杨振声的关系非常密切,于是总是处于风口浪尖上,成为学生反对的目标。 下面说说三次学潮。 第一次学潮出现在闻一多进校不久。当时 |
|
发表时间:2010年07月02日 |
|
郑训佐:学者风范 书生意气
|
郑训佐,我院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所教授,山东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兼学术委员会主任,其行草书《启功论书绝句三首》,获第七届“泰山文艺奖”书法类艺术作品一等奖,本文摘编自《山东大学报》。 郑训佐,1958年出生,1983年毕业于山东大学中文系,现任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兼任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山东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兼学术委员会主任,山东省古典文学学会副会长。 记者作为郑训佐教授魏晋文学 |
|
发表时间:2014年12月02日 |
|
我院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进展顺利
|
近期,我院暑期社会实践陆续开展,成效显著。暑假期间,我院共计20支实践团队围绕“喜迎党的二十大、永远跟党走、奋进新征程”主题,严守疫情防控要求,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在全国各地开展以红色教育、创新创业、乡村振兴等为主题的实践调研活动。截至七月末,已有超过一半的队伍成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红心向党,青年新声。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我院 |
|
发表时间:2022年08月14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