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好哲:追求有思想和价值的学术
|
谭好哲,我院教授,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山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本文摘编自《山东大学报》,原题为《追求有思想活力有价值担承的学术》。 前不久,山东省首批齐鲁文化名家评选揭晓,谭好哲与我校王学典、马新教授一同入选。记者近日采访了谭好哲教授。 一、求学经历与回忆 记者:谭老师您好!首先祝贺您获得“齐鲁文化名家”的称号!谭老师能否介绍一下您青少年时期的求学与生活经历? 谭好哲:我的人生经历 |
|
发表时间:2014年05月16日 |
|
盛玉麒:师道与学统——回忆殷焕先先生
|
本师殷焕先先生(1913~1994)字孟非,笔名齐中、徐兹。从1946年应聘山东大学副教授开始,直到离世,历任中国语言学会理事,中国音韵学会理事、学术委员、顾问,山东省语言学会理事长,山东省方言研究会理事长,古文字研究会理事长,是《文史哲》创始人之一,兼任《中国语文》、《文史哲》、《语言研究》、《学术月刊》等重要学术期刊的编委或特邀编委,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唯一一位外聘兼职研究员,华中理工大学 |
|
发表时间:2011年11月11日 |
|
徐超:僻坐治孤学 结巢占远林
|
教师节前夕,记者见到了刚刚荣获第五届泰山奖艺术理论类一等奖的徐超教授。人们对徐超教授最突出的印象,是他以传承经典文化为己任的专情,以及治学严谨、做事追求完美的精神。徐超教授长期从事文字学、训诂学、书法学的教学和研究,并在上述研究方向培养硕士生、博士生近20年,指导过数十篇有关经典文化传承的学位论文,出版过《中国传统语言文字学》,《崧高维岳——蒋维崧和他的书法篆刻艺术》,《全国通用书法等级考核教程 |
|
发表时间:2012年10月11日 |
|
孔范今:30多年潜心研究成就现代文学...
|
一头雪白的头发,一张和蔼可亲的脸庞,一口兼具睿智与幽默的山东话,这是山东大学著名学者孔范今教授给人最鲜明的第一印象。14日中午,结束了一上午的研讨会和热闹的午宴,孔范今教授招呼记者去他休息的房间聊聊。说起自己主编的这本《中国现代文学史》及其背后的渊源,孔范今侃侃而谈。 走近这位中国现代文学界最知名的学者,除了感受其渊博的学识,其为学、从教45年的经历和其求真独立的思想特质,更能带给你我很多 |
|
发表时间:2012年10月11日 |
|
温儒敏:难忘今宵
|
编者的话 这是温老师刚刚发在自己新浪博客上的一篇文章,读了以后我们深受感动。现转发于此,希望更多的老师、同学看到它。作为校园中人,我们觉得温老师是幸福的,温老师的学生也是幸福的。 温老师来我们学院已近半年了。他到山大的第二周便开始为我们的本科生上课,并亲自为每一个学生批改作业,本学期又将为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开设一门具有全新意义的《现当代文论精读》课程。他用满腔的热情和心血,竭尽全力贡献于这个学院 |
|
发表时间:2012年02月12日 |
|
边家珍:董先生的治学精神与方法
|
图为董治安先生。本文作者边家珍,我院教授,摘编自在“董治安先生学术研讨会”上发言的文字稿,原题为“略谈董先生的治学精神与治学方法”。 董治安先生去世后,我常想:董先生把他的一生都献给了学术事业及教书育人,全心地投入,他的动力来自哪里?这几天重温董先生的书和文章,我似乎明白些了。我想,这主要是因为董先生有着传统士人的济世情怀和精神追求,我是从两个方面想到的: 一是这两天我重读了董先生与高先生联名 |
|
发表时间:2014年03月27日 |
|
边家珍:怀念董治安先生
|
著名学者、山东大学董治安先生因心肌梗塞医治无效,于2012年5月27日零时59分在济南逝世,享年78岁。消息传开后,学界友人、弟子一是感到意外,没想到身体一向很好的董先生竟突然离去;二是感到哀恸,以文史见长的山东大学遂失一名师,古典学术研究界又失一巨擘。 董先生学有渊源。他1956年毕业于山东大学中文系,留校任教,担任著名学者高亨先生的助手,学术上得到了高先生的倾心培养。五十多年来,董先生 |
|
发表时间:2012年10月17日 |
|
学院记忆:三十年代的系主任张煦
|
1932年闻一多先生离开山东大学以后,接替他担任中文系主任的是张煦先生。张煦,字怡荪,四川蓬安人,1893年出生,1920年北京大学毕业并留校任教,先后担任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清华大学教职。1932年秋天他来到山大的时候还不到四十岁,年富力强,正是一个学者最好的时候。 时任山大校长的赵太侔先生也是北京大学毕业的,是张煦的校友和师兄,他对中文系新主任的到来无疑寄托了诸多的期待。张煦到校,在一个特殊 |
|
发表时间:2013年08月06日 |
|
1930年代执教我院的闻宥教授
|
闻宥先生,江苏娄县(今属上海松江)人,字在宥,号野鹤。毕生致力于藏系语言文字及古文物之研究,被誉为民族语文学家。1932年至1936年间,闻宥先生两度担任青岛国立山东大学文学院教授,执教于我院中文系。 闻宥1901年出生于江苏松江府泗经镇一个书香人家,他的父亲是清末秀才。1915年,闻宥就读松江府中学,爱好文学,喜爱诗作,南社诗人姚翁引荐他参加南社诗人一年一次的“雅集”(文人聚会),进而结识南社 |
|
发表时间:2013年03月31日 |
|
温儒敏:祝福山大的同学们!
|
这个学期为山大文学院的研究生开选修课“现代文学学科概要”,一共12次课,昨天是最后一次。学科概要属于“入门”课,主要介绍学科历史、现状以及研究的方法,等等,引发读书思考的兴趣。期间布置2次写作,一次是要求每人就某一学术课题做研究状况的述评,学习如何找材料,接触各家治学理路,体会研究的乐趣。第二次是让每位同学各自设定三个自己有兴趣又认为有价值的论题,然后由老师细加评点。找题目不容易,这也是一种综合 |
|
发表时间:2013年03月31日 |
|
山东大学终身教授袁世硕先生
|
他的同事这样评价他的事业:“蒲松龄有一句诗‘老于橘柚识甘酸’,道尽人生无限感慨,不过用来形容先生的治学之路,也很恰切。”他的学生这样赞美他的才华:“他自己也并非有意避开人们追逐的目光,在知识海洋一个静谧的角落里独享寂寞,然而他依然声名远扬。……他的道德文章,光如日月,巍如山斗,可以为人师表。”他,就是山东大学终身教授袁世硕先生。 缘定山大,奉献终身 1950年冬天,袁先生由于院系调整合并进入山大 |
|
发表时间:2010年04月12日 |
|
张伟:忆蒋维崧师
|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是杜诗名句。1989年,我的导师蒋维崧先生送给我一幅他的金文书法作品,上面写的就是这两句杜诗。这些年来,我一直把这幅字视为珍宝,挂在我的书房里,天天欣赏,也体味、感悟着这诗句的意境和寓意。江碧、鸟白、山青、花“欲燃”,这是一幅多么美的山水花鸟画啊,它既透着淡雅、宁静之美,又展示出蓬勃、活力之美。我想,这怡人的诗句又何尝不是一个人做人、做学问的风格和境界的写照呢。蒋先生 |
|
发表时间:2010年05月06日 |
|
山东大学终身教授曾繁仁先生
|
他是我国美学界的领军人物,他执着的学术追求和不断开拓创新的勇气让学界赞叹;他是一名德高望重的领导,从起初的山东大学中文系副主任,到后来的山东省教委副主任、青岛海洋大学党委书记、山东大学校长,他成就斐然;卸任之后他又把全部的精力投入到了学术研究之中……他就是山东大学终身教授曾繁仁先生。 4月9日,在山东大学首批终身教授聘任仪式上,曾先生用“感谢”二字概括了自己的心情,他说:“终身教授这一荣誉称号 |
|
发表时间:2010年04月26日 |
|
山东大学终身教授周来祥先生
|
他是耄耋之年的学者,他是大家敬仰的先生,他是和谐美学学派的创立者;他步履蹒跚,思维敏捷,他贫泊一生,著述无数;他视学术如生命,只争朝夕,他以弘扬学术精神为己任,默默耕耘;他称自己是理想主义者,他说人生百里自己还未至九十,他八十高龄仍有“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抱负,他最大的满足来自于读过一天书走在路上的轻盈……他,就是山东大学终身教授周来祥先生。 获奖:责任压力大于快乐 虽然曾经先后 |
|
发表时间:2010年04月08日 |
|
梁实秋的山大往事
|
1934年春,胡适邀请梁实秋去北京大学任教,山大学生闻讯后纷纷联名上书,挽留梁实秋,并致函北大校长。当时的青岛报纸对此函曾有刊载,内中说:“敝系经梁实秋先生主持开办,同学夙受陶冶,爱戴正殷……群情迫遑。北平素为文化区域,人才较多,至希鉴谅,另行延聘,以慰渴望。”虽然是年8月,梁实秋先生最终还是离开了这里,但从上面的函件中不难见出他与山大的血肉情缘以及学生们对他的感佩之心。 梁实秋在山大文学院任 |
|
发表时间:2010年03月15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