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沅君:留在山大的温暖记忆
|
冯沅君、陆侃如伉俪到山东大学执教,主要是因了时任山大副教授的徐中玉先生的介绍。抗战胜利后,在东北大学工作冯、陆两先生因思想进步上了黑名单,行动受到监视。他们给当年在中山大学研究院执教时的学生徐中玉写信,问有没有可能到山东大学来。当时的山大校长是赵太侔先生,他久闻冯、陆之名,但无缘识荆,得悉此情之后当即表示欢迎。1947年夏,冯、陆如约来到山东大学,并在这里一直工作到去世。 冯沅君先生来山东大学 |
|
发表时间:2009年11月23日 |
|
想起老校长杨振声
|
提起杨振声先生,今日山大学子知道的也许不多了,可说起山大历史上的两次辉煌却不能不想起他。作为山大校长,杨振声领导并缔造了名扬海内外的山大第一次辉煌,这也就是我们津津乐道的1930年代的山东大学。 从1901年在济南新办的山东大学堂开始,山大时断时续地办了近三十年,一直没有太大起色,直到先生前来主政学校,山大才真正变得为国人所知。1930年4月28日杨振声受蔡元培推荐,被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任命 |
|
发表时间:2010年01月11日 |
|
华岗与山大中文系的“鲁迅研究”
|
郭同文教授:1957年毕业于山东大学中文系,后长期留校任教,1987年调到青岛大学中文系工作。 1953年,在华岗校长倡导和主持下,山东大学中文系开设了“鲁迅研究”专题课。当时,这在全国高校是一项创举,开了“鲁迅研究”课的先河。开课的地点就在文学馆二楼教室。那一年,我刚刚入学,华岗校长组织了当时的讲师刘泮溪、孙昌熙和助教韩长经三人建立备课小组,指导他们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和方法研究鲁迅杂文 |
|
发表时间:2010年01月05日 |
|
朗诵诗人高兰
|
朗诵诗是一种艺术,一种创造;诗朗诵也是一种艺术,一种再创造。有的人能写朗诵诗,但不一定能朗诵,不一定朗诵得好。高兰既是朗诵诗人,又是诗朗诵的专家。他朗诵自己的诗,也朗诵郭沫若、闻一多、马雅可夫斯基等人的诗。几十年后,当年的湖畔诗人汪静之还曾在一篇回忆文章中写道:“抗战时期高兰的诗朗诵很风行。” 高兰(1909-1987),原名郭德浩,黑龙江省瑷珲县人,山东大学中文系教授。“九·一八”事变后,东北 |
|
发表时间:2009年12月16日 |
|
徜徉水云间:沈从文在山大的日子
|
1931年秋冬,沈从文先生是怀着悲郁的心情度过在山大最初的日子的,因为该年2月他的好友胡也频被国民党当局秘密杀害于龙华,他一度萌生的重办同人杂志《红黑》的愿望完全落了空。就在他在山大任教两个月后,又传来了徐志摩因飞机失事,在济南不幸遇难的消息。当初沈从文投稿无门时,恰恰是徐志摩对一个尚不相识的初学写作者的作品,写下了“志摩的欣赏”,坚定了他走上文学道路的信心。面对挚友接连的亡故,想到生命的脆弱 |
|
发表时间:2009年12月21日 |
|
吕荧:美的追求与坚守
|
吕荧(1915—1969),原名何佶,安徽天长人。36岁时即成为山东大学中文系教授、系主任。39岁时,参加当时我国美学界的激烈论争,成为“美在主观”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1950年,吕荧应邀到青岛任山东大学中文系主任、教授,主讲文艺理论课程。当时还是山大中文系学生的李希凡先生后来在《吕荧文艺与美学论集•编后记》中回忆道:“他高高的身材,脸庞白皙而清癯,戴着一副深度的近视镜。我记得,他开始给我 |
|
发表时间:2009年11月30日 |
|
王统照:照耀着学生们的一盏明灯
|
王统照(1897—1957),字剑三,山东诸城人,1946年至1950年间担任山东大学中文系教授、系主任。 王统照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他曾亲历五四运动,是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的发起人之一,是中国新文学运动的奠基者。抗战胜利后,王统照出任山东大学中文系教授,当他看到战后的学校图书馆藏书不多时,便将自己尚存的300多种线装地方志转赠给学校,以解燃眉之急。1947年春夏 |
|
发表时间:2009年11月09日 |
|
“教导有方”:游国恩在山大文学院
|
游国恩先生,字泽承,江西省临川县人,著名楚辞研究专家、文学史家。1931年至1936年在山东大学文学院先后任中文系讲师和教授。 游国恩北大中文系毕业后,先是回故乡江西执教于中学。1929年,他应邀前往国立武汉大学任国文系讲师,讲授中国文学史,从此与也在武大任教的闻一多先生建立了深厚的友谊。1931年,闻一多任国立青岛大学(即山东大学)文学院院长兼中文系主任。他极力向当时的校长杨振声推荐游国恩 |
|
发表时间:2009年12月28日 |
|
冯沅君
|
冯沅君(1900——1974年),现代著名女作家,文学史家,教授。原名淑兰,字德馥,笔名淦女士、沅君、易安、大琦、吴仪等。河南唐河县人。自幼学习四书五经、古典文学及诗词。宣统三年(1910年)入县立端本女子小学堂。辛亥革命时辍学,居家自修。民国6年(1917年),离家赴京,考入北京女高师文科专修班。民国十一年(1922年),毕业于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国文系并考取北京大学研究所研究生,研习中国古 |
|
发表时间:2009年09月25日 |
|
高亨
|
高亨(1900——1986),初名仙翘,字晋生,吉林双阳县人一个普通农民家庭1910年春,入私塾读书,学名高仙翘。1918年春,高亨先生考入食宿公费的 吉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 1922年冬毕业。五年中学习除学校课程外,还在 张文澍 老师指导下,学习了中国第一部文字学专著、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阅览了先秦诸子的主要著作及前四史。他这时已有志于中国古代学术文化的研究,并且对研究的方法和门径有了一 |
|
发表时间:2009年09月24日 |
|
方令孺
|
方令儒(1897-1976),女,安徽桐城人。学者、诗人、散文家。1930年至1931年间在青岛山东大学中文系任教。 方令孺早年留学美国,1930年春受聘于国立山东大学,任中文系讲师,教大一国文等课程,成为三十年代初期国内为数甚少的几名女大学教师之一。青岛两年,是方令孺一生中十分难得的较为舒心的日子。当时山大是杨振声主校,广揽英美留学生任教。新月派诸人如闻一多、梁实秋、赵太侔、沈从文、陈梦家、孙 |
|
发表时间:2009年10月19日 |
|
洪深:播撒戏剧的种子
|
在山东大学诸多的学生社团中,文学院的玩家剧社可谓风光占尽,它既是最有吸引力的社团,也是在师生中最有口碑的社团。而山大剧社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的青岛时期,著名戏剧家洪深在山大文学院执教时,播撒下戏剧的种子,倡议创办起了最早的山大剧社。 洪深(1894-1955),字成哉,号伯骏,是我国现代著名戏剧家,中国电影、话剧的先驱人物之一。他的名作《农村三部曲》是现代戏剧史上较早地用比较明确 |
|
发表时间:2009年10月26日 |
|
闻一多:诗意的安居
|
闻一多先生的一生可分为“诗人时期”、“学者时期”和“战士时期”,1930年8月,当他来到青岛的国立山东大学任教时,正是他从诗人的闻一多向学者的闻一多转向的过渡期。然而,他无法真正让诗歌从身边立刻走,闻一多先生在青岛的日子,依然是诗意盎然的。 青岛清爽宜人的海洋气候和绮丽秀美的海洋风光让生性爱海的闻一多备感适宜,而且与他同时执鞭山大的还有梁实秋等几个从创办新月书店起就在一起切磋诗艺相交甚深的朋友 |
|
发表时间:2009年10月12日 |
|
陆侃如
|
陆侃如,原名侃,字衍庐,笔名小璧,著名学者,山东大学中文系教授。祖籍江苏太仓。1920年,入北京高等师范学校。1922年考入北京大学。1924年毕业后考入清华大学研究院专攻中国古典文学。大学一年级时便出版了《屈原》,大学毕业时又出版《宋玉》一书。 1929年,陆侃如在上海与冯沅君结婚,从此二人合作研究中国古典文学。1932年夏,陆、冯同时出国,入法国巴黎大学研究院,1935年夫妇均获文学 |
|
发表时间:2009年10月06日 |
|
沈从文
|
沈从文,湖南凤凰人,现代小说家、散文家和古代服饰研究专家。1931年至1933年在青岛山东大学中文系任教。代表作有小说《八骏图》、《边城》、《长河》、《月下小景》等;散文《从文自传》、《湘行散记》、《湘西》等。 在山东大学两年多的时间,他除了教课以外,写了几十篇中短篇小说和一些散文,构思成文之快令人叹服,常常数日之内便有新作问世。他在以后回忆这段创作生活时写道:“可能是气候的关系。在青岛时觉 |
|
发表时间:2009年09月22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