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山东大学人文社科一级教授盛宁做客文学院“新杏坛”,在知新楼A620学术报告厅以“回归审美的三种可能”为题,为文学院师生带来一场学术盛宴。讲座由文学院副教授刘林主持。
讲座开始,盛宁教授首先介绍了“回归审美的三种可能”这一主题的来源,认为 “回归审美”这一主张早已由来已久。盛宁先生讲述了自己的理论主张:回归审美的三种可能。第一种可能:在现有条件下,对传统美学基本的概念、理论进行精确校准、仔细打磨,并与当下的学术研究接轨。国内理论研究的现状是,对西方理论的引进和探讨达到了一种饱和阶段,呈现出某种停滞状态,概念的固化、程式化现象严重,以致跌入到一种“语言陷阱”中,把传统美学的观念翻炒或装点时下非常流行的文化潮流。与此相对应,盛宁先生介绍了20世纪新思想的先驱T. E. Hulme对语言局限性的突破和创新,盛宁认为,我们需要对老化、长茧的语言进行打磨、校准,使其能够精准地指示所要指代的东西。第二种可能:对忽略的文学本体研究给予反思。盛宁先生认为,我们之所以能够跨越时间、空间欣赏文学作品,不是因为意识形态,而是因为文学还有一种超越意识形态的东西,文学的生命力就在于这种超越时间和空间的审美性,因为他建议:让我们暂且将容易让人“动肝火”的意识形态搁置一边,而是首先做一个好的读者,从文学本体出发。不仅要从“知晓”层面去阅读作品,而要从审美层面去阅读文学作品。第三种可能:关注作家作品,注重审美素质和审美能力的培养。在此部分,盛宁先生讲到了哈佛大学关于通识教育的新规划。2007年,哈佛大学采取本科生通识教育课程改革新举措,以取代以往核心课程的规划。这八门课程中包括四门人文学科、两门社会学科和两门自然学科,其中,四门人文学科包括美学和阐释的理解、文化和信仰、实证和数理逻辑推理以及道德伦理推理。他强调,美学和阐释能力的培养,可以帮助学生进行正确的审美和阐释能力训练,是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基本途径之一,这也是北大校长蔡元培提倡“美育”的重要意义。
刘林对盛宁的精彩讲座谈了自己的感受。他认为讲座信息量很大,系统梳理了1980年代之后欧美解构主义热 、多元文化热、文化研究热等学术思潮的演变史,并对其中的嬗变发展规律做出深刻阐释;更为重要的是,讲座表现了强烈的学科的自我意识和反思意识,指出当下国内相关领域的研究时弊,也对国外学者的成果提出中肯的批评意见,并在此基础上,从学理上论述了文学研究“回归审美”的必要性、紧迫性和具体路径;讲座中提出的“学术研究总是让我们看到认识和理解的盲点所在”、“政治和审美的平衡”、“审美性和意识形态性不是相互重合的问题,而是相互搭界的问题、”“阅读作品首先是审美层面上被打动,而不是在知晓层面上的理解”等,都非常具有启发意义。讲座现场,盛宁与现场同学进行了很好的互动,针对同学们的提问,如中国教育改革、莫言获诺奖的意义、西方文论在中国的传播以及文学作品与理论的关系等具体问题,盛宁先生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令现场同学颇为受益。
杏坛名帖:
盛宁,山东大学人文社会学科一级教授。毕业于复旦大学英文系和北京大学西方语言文学系;主要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和当代西方文论,写作并翻译了大量学术论著;长期担任《外国文学评论》主编,并将这一杂志打造成国内外国文学研究领域顶尖学术期刊;其专著《20世纪美国文论》是迄今为止由国内学者撰写的研究当代美国文学理论和批评理论的代表之作,是外国文学研究和教学工作的重要参考著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