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0日15时30分,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王伟教授做客第419期“新杏坛”,在知新楼A606室作题为“诗石互证与唐诗承传”的学术讲座。讲座由杨建刚教授主持,尹林研究员出席,吸引了数十名师生参与。

讲座伊始,杨建刚教授代表全体师生对王伟教授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简要介绍了其学术背景与研究方向。王伟教授是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古代文学专业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入选教育部青年人才项目,兼任中国唐代文学学会理事。长期致力于出土墓志与中古文学研究,在相关研究领域成果卓著。

首先,王伟教授从《唐诗三百首》混入宋诗的现象引入,强调诗歌辨伪的重要性。王伟教授以《洛阳诗帖》所书诗作的作者归属争论为例,指出古代书法与文学的关系密切,部分诗歌因为书法传播而容易产生误读。蔡襄《洛阳诗帖》中“到此经今三纪春”一句与其生平经历不符,且其交游圈中也并无尊号“齐王”之人。对此,王伟教授提醒应跳出“书法作品即书写者作品”的思维定势,通过严谨的考证来探寻真相。他强调,古人缺乏严格的著作权或冠名权意识,书家抄录前人诗作而不注明出处与作者的现象十分普遍。随着时间推移、原作散佚,后人便容易将书写者误认为诗歌的创作者,从而造成“张冠李戴”的现象。
接着,王伟教授结合实地考察和文献研究指出,蔡襄《洛阳诗帖》二诗实乃杨凝式《洛阳风景四绝句》中散佚的作品。根据《游宦纪闻》记载,杨凝式曾作《洛阳风景四绝句》,其中“到此今经三纪春”一句与《洛阳诗帖》内容高度吻合。“三纪春”即三十六年,恰好与杨凝式在唐末大乱后迁居洛阳的经历相符。杨凝式家族因黄巢之乱迁洛后家道中落,依附于地方权贵张全义。张全义后被封齐王,故诗中“尽是齐王修种得”实为杨凝式对张全义的感念。

随后,王伟教授进一步探讨杨凝式的诗作进入蔡襄诗帖的传播路径。杨凝式作为五代书法巨擘,对北宋书法影响深远,其作品多题于洛阳寺院墙壁或碑石,真迹虽湮没,然赖石刻得以流传。蔡襄素有抄录前人诗作的习惯,因而有可能抄录其作品。蔡襄中年后活跃于汴京、洛阳,结识宋绶、宋敏求父子等收藏家,有机会接触杨凝式诗碑拓本或相关记录,进而摹写抄录,遂成《洛阳诗帖》。
最后,王伟教授总结这一案例不仅是一次成功的学术考辨,更揭示了宋人对唐代文化的一种深层继承方式:不只停留在口耳传诵的模仿,更是通过对于诗歌和书法的摹写体悟,实现了从文字到风神气韵的全方位交流。从而使宋诗在唐诗之外别开生面,自成格局。尹林研究员代表师生对王伟教授的精彩分享表示感谢,并鼓励同学们学习王伟教授严谨细密的治学方法,达到更高的学术规范和实现更高的学术追求。

提问环节,师生围绕文献搜集、书帖规范等问题与王教授展开交流,现场气氛热烈。王教授强调资料整理需注重细节与持续积累。讲座在掌声中圆满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