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帮助新生加快适应研究生的身份转变,使其寻求适宜治学方向、树立良好治学态度、掌握扎实治学技能,11月2日晚上,我院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在文史楼成功举办“文心启航”研究生学术能力提升工作坊。我院杜泽逊教授、王萌副书记、吴柱教授、李振聚研究员、张鹏副教授,儒学高等研究院何朝晖教授,2025级硕士辅导员张洪刚及我院与儒学高等研究院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硕士、博士生60余人参与本次活动。

本次工作坊分为“师者领航”与“学海问道”两个环节。第一环节由老师分享个人治学经验,旨在为同学们提供研究入门指引;第二环节由同学向老师提问,针对个人情况进行答疑解惑。
在“师者领航”环节,杜泽逊首先发言。他回顾了他的研究成长史,谈及他第一次发表文章的缘起及毕业论文选题由小变大的经历,强调研究生第一要读书、第二要学习写作、第三要学习文学性写作。他还鼓励同学们多参加科研集体项目,认为实践出真知,只有参加过重大的战役的士兵才可能成为指挥员,学生成为学者亦如是,要在项目里锻炼相互协调的能力、相互配合的能力,同时获得理解他人的人生道理。

何朝晖结合自身求学经历与当下教育、学术环境,认为研究生阶段想要进入研究状态,最重要的是去动手写论文。从实践中学会如何选题、搜集资料、解读分析资料、立论成文。他指出,与写作相辅相成的,就是读书与积累。写文章必须读书,必须有扎实的材料作为基础;文章的选题则来自于积累,材料、想法、问题积累得越多,知识边界就越广,能寻找到的选题也越丰富。此外,写作并不只是论文,平日也可以通过日记、读书笔记、札记等方式练笔,训练写作技巧。

吴柱回忆自己求学路上曾对自己产生过重要影响的老师话语与同学共勉:一是“死读书论”,二是“鬼神通之论”,三是“信信疑疑论”,分别强调了勤奋、专注与实事求是的治学精神。他又以张舜徽先生崇尚通达学问的例子,鼓励同学们应该以开放的、包容的、通达的眼光来看待学术和学术史。他还分享了文献学治学的个人心得,以“打地基”和“烧开水”做比喻,告诫同学们现阶段应扎实学问、潜心读书。
李振聚以近期读书心得为切入点,一是借清代藏书家黄丕烈的斋号“读未见书斋”,指导同学们当下则应多读常见书、读重要典籍,不要担心前人研究多、害怕撞选题,只要愿意充分发掘原始材料,永远都能找到新的研究空间;二是通过解读张尔岐《仪礼郑注句读》的知识来源,进而谈到书籍知识沿袭的链条,以此说明同学们读书应该了解此书的源流。
张鹏结合自身经验提出,作为学生,一要学会自我求索、转益多师,应该了解并适应导师的指导风格,同时结合自身兴趣,可以向不同研究方向的其他老师多多请教;二要学会管理自己,以自律的态度对待学习与生活,每天要保持足质足量的学习时间;三要避免拖延,先求完成再求完善,不能用追求尽善尽美的借口安慰自己的拖延与不作为,应该尊重自我当下的能力,完成后可以随着自己水平的提升而坚持不懈地修改。
王萌对本环节进行了总结。他从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出发,指出爱生如子的教育理念使同学们更能以从容的态度面对问题,在面对现代性的加速时更有自我掌控力;各展其能的团队协作让同学们受到因材施教的合适指引,让每一个学生绽放出他自己所喜欢、所擅长的学术方向的热情;学术兴趣和志向的项目化培养给同学们提供了寻找学术兴趣点的平台和综合素养的提升锻炼,能更好地树立更远大的学术理想和人生目标,也收获了真挚的团队情谊。

在“学海问道”环节,同学们踊跃提问,袒露了在初涉研究时碰到的诸多问题,如怎样利用新材料、怎样阅读元典等。老师们对此以真诚幽默的话语一一解答,不时引发同学的欢笑与沉思。现场营造出了融洽的师生交流氛围,在温馨的关怀中不失治学的严谨。

提问环节结束后,张洪刚老师分享了参与本次活动的心得。他指出,组织此次活动是以“学术早规划,成长有路径”为出发点,目的在于让同学们更早地培养面对未来的研究与就业的能力。他表示了对我院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的感谢,尤其感谢了杜老师为本次活动做出的准备。他还希望同学们能将项目成果转化为实践成果,主动参加各类全国大赛,锻炼自我的同时也为集体争光。
本次工作坊的重要意义在于为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的研究生指引前进的方向,在交流中汲取治学与为人的经验,进一步激发了同学们的学术热情与专业认同感,为培养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新时代优秀人才注入了持续动力。我院将以此为契机,持续优化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机制,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根本遵循助力研究生以科技赋能与创新表达来守护中华民族文化根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更为深厚而持久的文化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