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日至8月7日,山东大学文学院“红色薪火传万家”理论传播先锋队赴河南省信阳市浉河区湖东街道,开展“赤子追光・豫见初心”红色宣讲实践活动。本队以“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为核心目标,通过3场主题宣讲、2次专题培训与1次总结报告,探索出基层理论宣讲的有效路径。

基于前期充分准备,团队扎根实际,因地制宜,通过多样化的形式让红色理论从书本走向生活、从概念变为体验,真正“活”在居民心中。8月1日,首场“让红色理论扎根生活土壤”主题宣讲在湖东街道文化广场拉开帷幕。队长余诗雨结合“大别山精神”解读信阳本地革命史实,让红色记忆与家乡紧密相连;8月2日,团队成员特邀老党员周爷爷用方言讲述抗战经历,熟悉的乡音瞬间拉近与居民的距离。8月3日,针对8至15岁青少年的“解码红色基因”专题培训在湖东街道青少年活动中心开展,有效激发了青少年对家乡红色历史的兴趣。8月4日,“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焦裕禄精神宣讲走进社区活动室,让居民从日常互帮互助中读懂“平凡中的伟大”,引发强烈情感共鸣。8月5日,团队聚焦“红色宣讲能力提升”开展专题培训,为后续基层红色理论传播储备力量。8月6日,“河南红色往事里的家国情怀”主题宣讲再次回到文化广场。现场,李奶奶讲述自己年轻时支援前线的经历,青少年则通过“模拟支前”的游戏重现历史场景,一老一少的互动让红色记忆与家乡紧密联结。

8月7日,团队邀请湖东街道负责人、居民代表共同参与总结报告会议,梳理活动成果、凝聚共识、展望未来。会上,队长余诗雨介绍,此次活动覆盖居民500余人,收集有效反馈30余条,其中老党员对本土红色故事的强烈共鸣、青少年对家乡历史兴趣的显著提升,成为活动最大亮点。

为期一周的实践活动,也让团队深刻体会到:红色宣讲的生命力在于“扎根”与“连接”——扎根本土土壤,才能让理论不悬空;连接生活场景,才能让精神有温度。从大别山精神到焦裕禄精神,从老党员的亲身经历到社区的凡人善举,红色故事从来不是遥远的历史,而是照亮当下的精神火炬。

未来,团队将继续以“赤子追光・豫见初心”为使命,让河南红色故事成为连接历史与未来的纽带,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在基层土壤中持续生长、开花结果,真正飞入寻常百姓家,让红色精神在基层落地生根,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