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守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基,保护传承方言文化,我院“弦歌音脉采风团”实践队依托挑战杯参赛项目“闽南语方言数字智能转换平台”,于7月5日至8月17日开展了为期一个月的暑期社会实践,深入调研方言歌谣保护的难点,积极开展团队合作,尝试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方言歌谣的抢救性记录与数字化传承工作。
活动前期,团队系统梳理全国 202 种方言的分布脉络,通过线上文献检索,初步掌握方言语音识别技术的现状,为实践奠定了扎实基础。
中期实地调研阶段,队员们深入济宁兖州区颜店镇、烟台龙口市簸栾村等地。团队在走访中发现,方言歌谣多依靠口耳相传,许多老人不懂普通话,歌词中大量俚语、谐音词难以直接转写。在簸栾村调研时,队员们遇到了方言发音差异的难题,同一歌谣因地域分支存在多种不同唱腔,导致语音识别模型难以统一适配。这些发现让团队深刻认识到,方言数字化不仅是技术问题,更需要结合民俗背景与文化语境。
实地考察结束后,队员们第一时间整理调研笔记,与负责搭建方言识别平台的同学开展多轮专项交流对接,完成了方言歌谣语音识别的初步工程,并将其用于参加第十九届 “挑战杯人工智能 +”专项赛,为方言保护建言献策。
此次实践积累了珍贵的方言数据资源,为挑战杯项目的落地实施奠定了基础,为填补方言歌谣专门识别技术的空白、促进方言文化资源的均衡开发提供了切实助力。每段乡音都承载着民族记忆,每首歌谣都展现着民族文化魅力。依托方言歌谣智能转换平台,古老的方言歌谣在数字时代将不再面临 “口耳相传易失传” 的困境,得以实现真正的弦歌不辍、生生不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