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了解济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与发展状况,助力推进非遗数智化传播,寒假期间,我院“古韵新生”实践队在济南市开展了一系列调研活动。活动过程中,团队以饱满热情投入工作,精心设计调研环节,多措并举推进实践,取得了丰硕成果。
活动准备阶段,团队成员分工合作,广泛查阅目前有关数智技术赋能非遗传播的研究论文,了解了当前非遗数智化传播的整体优缺点,预设了调研中应重点发掘探讨的问题。经研究讨论,团队决定以贴近大众生活的数智化传播为研究对象,明确了实践方向与目标。
实地调研前期,团队成员前往第八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参观非遗数智化展区,采访了多位非遗传承人和数智化制作人。团队成员依据前期查阅的资料,询问非遗传承人对于非遗数智化传播的建议,实地观察、深入探讨了现场多项非遗数智化传播实践的优点与缺陷,并尝试整合多种理念与实践,把握传播与传承的合理定位。
为深入挖掘非遗数智化发展的有效路径与可能问题,团队选取雕版印刷为个案研究对象,前往山东省图书馆尼山书院皇华馆采访了雕版技艺非遗传承人李振豪。成员们在采访中了解到,科技赋能雕版技艺传承的过程中出现了传承人话语权降低、雕版工艺细节在数智化传播中磨灭失真等问题。成员们也认真聆听记录了李老师关于如何有效利用科技手段促进非遗传播传承的看法,获得了有益的思路启发。
采访结束后,团队成员欣赏了现场的部分雕版印刷作品,并在李老师的指导下体验了雕版技艺中的印刷工序,切身感受到了雕版技艺的严谨与细致,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传承传播非遗技艺的紧迫性,也进一步认识到了在数智化传播中保留技艺的核心精髓与人文价值的重要意义。

在实地调研所得信息的基础上,团队成员制作调查问卷,征求大众对于数智技术赋能非遗传承的相关看法并分析结果,补充了非遗传播中受众一环的真实意见。通过相对全面深刻的调查分析,团队归纳总结了非遗数智化传承发展中的瓶颈问题,并借鉴国内外优秀案例提出了相关解决方案。
在本次社会实践中,团队成员秉持对非遗文化的热爱,深入调研、积极探索,不仅加深了对非遗保护与传承的理解,也为非遗数智化传播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向。未来,团队将继续关注非遗文化的保护与创新,并呼吁更多社会力量共同推动非遗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探索更多数智化传播的可能性,助力非遗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