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传播路径,1月14日至21日,我院“遗”路生花项目团队于山东省济南市开展系列实践活动。活动以“非遗+沉浸式剧场”为核心形式,通过剧本试玩、多语言推广及动漫IP设计等环节,推动非遗文化与现代科技的深度融合,助力传统文化焕发新生,为非遗技艺的活态传承提供了可复制的青年实践样本。
活动期间,团队搭建剧场,邀请校内外师生及留学生参与非遗主题剧本试玩活动。参与者通过角色扮演、解谜互动等形式,深入体验鲁绣、刻瓷、潍坊风筝等非遗技艺的制作流程与文化内涵。团队原创的6000字剧本《千年遗响》,以“寻找非遗传承人”为主线,将非遗元素与悬疑剧情巧妙结合,让参与者在沉浸式探索中感受传统技艺的魅力。试玩结束后,团队收集反馈意见百余条,通过数据分析优化角色行为逻辑,增设非遗技艺操作体验环节,使剧本表达更精准、互动性更强,打造非遗传播的新模式。

为扩大非遗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外国语学院成员将剧本译为英语、法语版本,并邀请来自美国、法国等国家的10余名留学生参与体验。活动中,留学生通过多语言剧本和双语导览,深入了解中国非遗的历史源流与技艺精髓。艺术学院成员设计推出Q版非遗传承人动漫形象,凭借鲜明的视觉风格在社交媒体平台引发关注,有效提升了项目的传播广度。
本次活动不仅是“遗”路生花项目的一次阶段性实践,更是对非遗传承与创新新模式、新路径的重要探索。未来,团队将进一步推动非遗与科技、教育深度融合,通过“非遗进校园”“国际文化周”等形式,以学科交叉探索传承新范式,以青春智慧激活非遗生命力,吸引更多年轻人关注传统文化,让非遗文化在校园扎根、向世界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