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和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教育引导广大学子用脚步丈量山河、以实践淬炼青春,在社会课堂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寒假期间,我院168支社会实践团队赴全国各地开展了类型丰富、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取得了丰硕的实践成果。
知行合一踏新路,青春如炬照征程。我院学子以知识武装头脑、用行动诠释担当,让青春在探索与奉献中绽放光芒。“探知浩然文脉 赓续文教之思”团队溯源山大历史,前往青岛市档案馆、青岛市图书馆、中国海洋大学档案馆、山东大学青岛校区博物馆、山东大学青岛校区图书馆等地进行文学档案实践调研,深入挖掘20世纪30年代国立青岛大学(国立山东大学)的档案材料与文献史料,为后期编撰相关文献史料汇编、综合调研报告等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文脉华章”赴鲁豫粤渝多省关于新时代文化安全调研团聚焦新时代文化安全,深入鲁豫粤渝四地,围绕红色革命文化展开全面而深入的调研实践。团队成员聆听讲解员讲述先烈们可歌可泣的英勇事迹,与当地老人亲切交谈,深刻领略到革命先辈们在艰难环境下坚守信仰、不屈不挠的斗争历程,也被革命先辈们为了理想和信念不惜牺牲一切的精神所震撼。

“洁城先锋”赴济南历下等地关于城市垃圾运收系统与管理模式调研团提前收集整理当地政策、精心制作调查问卷,同时通过线下实地调查了解当地垃圾分类知识的普及程度并形成调研报告。团队成员深刻认识到实施垃圾分类工作的复杂性,后续将深度分析社区垃圾分类工作情况,按流程系统化梳理现实难题,以期为社区政策优化建言献策。

创新引领新风尚,智慧力量展青春。我院学子立足时代浪尖与科技前沿、充分释放文化创新创造活力,让文化遗产在传承与创新中焕发蓬勃生机。“文物说”赴江苏苏州等地关于红色文化传承实践团前往北京、江苏等地开展“红色文物数字化传播”行动,结合线上、线下两种模式走访苏州革命博物馆、兴化市博物馆等红色场馆,梳理了千余字红色文物故事,并为江抗劳动战士荣誉奖章、“胜利之师”雕塑等珍贵革命文物定制专属数字名片,以期借助新兴媒体创新红色文化传播路径,用青年智慧让红色记忆在数字浪潮中绽放时代新韵。“丝海乡梦”社会实践团队以“重走海丝之路,探求乡村振兴”为主题,聚焦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创新利用,以“海丝+”模式为核心,提出依托海洋贸易历史打造沉浸式文旅体验项目、借助丝绸文化资源开发特色文创产品等活化利用文化遗产的创新方案,探索海丝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威海路径”与“泉州路径”。

青春宣讲凝共识,时代新语启心扉。我院学子以青春之声传递时代之音、凝聚奋进之力,让青春乐章与时代脉搏同频共振。青语领航“沂颂传扬”调研宣讲团赴福建省武平县应急管理局开展调研宣讲,以“沂颂传扬育英华,文化安邦耀征程”为主题,深情讲述了革命战争时期沂蒙人民的感人事迹,深刻阐释了“党群同心、军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内涵,号召广大青年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安全意识,以实际行动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津忆山大行”回访队深入天津市8所重点中学开展母校回访活动。团队成员借助多元化平台,采取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宣讲形式,围绕校史、学科建设、本科生培养等方面介绍我校整体概况,重点解读了我校近年招生政策,并结合自身经历分享高三备考策略与院校报考经验,积极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增强了我校与天津各重点中学间的人才输送联系。

小我融入大我,青春献给祖国。在寒假社会实践过程中,我院各团队带着问题调研、带着思考实践,或重走红色足迹、传承红色基因,或参与基层治理、调研国情民情,或深入田间地头、助力乡村振兴,不断在实践中锤炼自我、提升能力,努力将知识积累、社会观察等成果落地转化为社会发展的有效助力,用实际行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与广大人民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