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落实劳动教育与学术培养深度融合的育人理念,引导青年学子在治学中坚定信念、在劳动中锤炼本领,2025年10月30日下午,我院于知新楼A620举办“治学铸魂践劳育,榜样聚力育新人”主题团日活动。文学院2025级硕士研究生辅导员张洪刚、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第一临床学院)2022级博士研究生李春林,以及2025级硕士团支部、2024级拔尖班与汉一多班团支部全体学生出席此次活动。活动由2025级硕士团支部团支书孙铭孺主持。
会议伊始,孙铭孺介绍了出席活动的领导与嘉宾,并对他们的到来表示诚挚欢迎。随后,她以我院“重情义、尚风骨、尊学术”的优良传统为开场,强调学术精神与劳动实践的融合共生的重要意义。活动在庄重而热烈的掌声中拉开帷幕。

在学生代表分享环节,刘力宾同学以“工夫要死,心眼要活”为主题,展开对袁世硕先生学术生涯的动人分享。他以《孔尚任年谱》的编撰为例,讲述了袁先生辗转多地图书馆、从浩繁史料中严谨考据的治学故事。他特别提到,袁先生将教学与研究有机结合,为国家输送大批优秀人才,展现了学者躬耕育人的奉献精神。
马艺荣同学以曾繁仁教授的学术历程为主线,介绍了其在美学研究领域的开拓性贡献。她指出,曾教授自觉呼应着时代呼声,从时代发展的现实提炼学术问题,彰显学术使命。为打破中国没有本土生态美学这一观念,年近八十的曾教授亲赴敦煌考察壁画,最终建构了“生生美学”理论,生动诠释了学术领域与工匠精神。
黄冠翔同学聚焦杜泽逊教授的文献整理工作,详细介绍了其荣获2024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背后的辛勤付出。他提到,杜教授主持的《十三经注疏》汇校工程已持续13年,三审三校一万多个版面亲力亲为,同时他还承担等多个重大项目。尽管科研任务繁重,杜教授仍坚持每周十余课时的教学工作,作为尼山学堂班主任关心每个学生的成长,诠释了学者将个人追求与国家需要相结合的责任担当。


随后,活动进入榜样引领环节,“中国好人”称号获得者、齐鲁医院博士生李春林线上分享了他的实践经历。他结合一年内五次在公共场所成功救治病患、200场义诊、研发基层防治系统的实践经历,讲述了知识与劳动相结合的真切体会。他强调,“劳动不是学术的对立面,而是学术成长的土壤”,生动诠释了专业学习与社会担当的深度融合。最后他表达了对我院学子真正做到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深情期许与“学在山大,快乐成长”的真挚祝福。

在感悟交流环节中,本科生代表杨晨用“勇气、底气、志气、朝气”四个关键词概括了李春林学长的特质,认为这体现了山大人应具备的品质。硕士研究生代表廖琳表示,李春林学长展现了“学无止境,气有浩然”的校训精神,体现了专业与担当的完美结合。两位代表均表示,要从学者故事中汲取“坐冷板凳”的定力,以榜样力量激发“破难题”的勇气。

活动最后,辅导员张洪刚作总结发言。他指出,学术研究是深层次的劳动,需要坚持与担当;劳动实践是知行合一的学术,体现着价值与创造。他希望同学们以学者为镜、以榜样为光,在青春征程中践行知行合一,跑出当代青年的最好成绩。

本次主题团日通过学者精神与榜样力量的深度融合,深化了文学院学子对学术与劳动关系的理解,为培养具有家国情怀、扎实学识与实践能力的新时代青年奠定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