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3日15时,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严锋做客第408期“新杏坛”,于知新楼A620室作学术讲座,题为“像素舞台上的哈姆雷特:电子游戏中的艺术表达”。讲座由山东大学文学院宫立教授主持,叶杨曦老师、王鑫老师出席,吸引了校内数十名师生前来聆听。
讲座伊始,宫立教授代表全体师生致欢迎辞,并对严锋教授的学术背景与研究方向进行了简要介绍。严锋教授现任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科学杂志《新发现》荣誉主编,曾任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副教授,芝加哥大学客座教授,哈佛大学燕京学社访问学者,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客座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20世纪中外文学关系、科幻文学、游戏研究,在相关领域具有广泛的影响力。
首先,严锋教授从艺术史视角出发,深入探讨了游戏与艺术的互文关系。针对“游戏是否属于艺术”的争议,他批判分析了约翰·卡麦克、罗杰·伊伯特和小岛秀夫等人的观点,指出传统艺术的“作者中心论”在阐释电子游戏交互性时存在明显局限。他强调,在游戏过程中,玩家实现了从被动接受者到主动创造者的身份转变,这不仅印证了接受美学理论的“读者转向”,更从学理上回应了“游戏非艺术”的质疑。同时,通过对艺术史脉络的梳理,严锋教授还揭示了艺术创作与游戏特质的关联。他以纳博科夫的创作实践和当下影视改编为例,指出文学和影视作品中的规则设定、挑战模式和奖惩机制等元素均呈现出游戏化特征。基于此,他主张应当摒弃二元对立思维,以超越性眼光重新审视游戏与艺术的关系。
随后,严锋教授系统阐述了电子游戏对艺术表现形式的革新作用。在表演性层面,他结合自身《风之旅人》的游戏体验,援引沃尔顿《扮假作真的模仿》相关理论,深入分析了电子游戏如何借助“化身”机制强化玩家的交互体验,进而拓展艺术表现的可能性。在开放性层面,严锋教授以王蒙的《来劲》与今何在的《悟空传》为例,指出二者通过文本留白和非线性叙事,赋予读者参与文本建构的主动权。他将这种文学实验与《我的世界》沙盒系统进行类比,强调电子游戏借助开放世界的设计,成功实现了对有限空间和单一向度的突破。在创造性层面,严锋教授通过播放《模拟人生》的示例视频,形象地说明了电子游戏在构建“第二人生”方面的独特作用。正是这种将想象具象化的能力,使电子游戏成为数字时代最具潜力的艺术形式之一。
最后,严锋教授指出,游戏/艺术的意义在于进一步解放人类的创造和表演天性。一方面,玩家通过沉浸式体验参与艺术建构的过程,实现对“另一个世界、另一种时间、另一个自我、另一种生活”的创造;另一方面,作为一种“面向未来的艺术形式”,电子游戏通过对虚拟空间和现实世界的调适,为玩家提供了一种认知世界的全新范式,让他们能够在创造中理解存在,在表演中认识自我。
宫立教授代表师生对严锋教授的精彩讲座表示感谢。宫立教授指出,严锋教授的讲座内容丰富,观点深刻。通过建立电子游戏与传统艺术的对话,严锋教授重新定义了数字时代的审美范式。这不仅拓展了我们对游戏艺术属性的认知,更为当下文艺研究提供了重要启示。
提问环节中,与会师生与严锋教授积极交流,就电子游戏与传统文学塑造形象的差异、游戏与现实的边界限定、游戏化教育的合理限度等问题展开热烈讨论,现场交流氛围十分活跃。至此,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