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月27日下午14时30分,河南大学生态文化研究所所长、河南大学文学院讲座教授鲁枢元应邀于知新楼906教室展开了以“聊斋的绿色天地——在生态文化的视野里”为主题的学术讲座,此次讲座由杨建刚教授主持,中心师生及部分其他专业的同学参与。
讲座开场,鲁枢元教授以自身研究成果如《陶渊明的幽灵》《天地之中说聊斋》等运用生态学观念分析文学经典的著作为例,鼓励同学们运用跨学科视角解读经典,推动文学研究实现新突破。
之后,鲁枢元教授从多个维度,以生态文化视野重新解读《聊斋志异》。蒲松龄作为乡土文化代言人,科举之路坎坷,却一生心系乡土,不仅创作《聊斋志异》,还编纂了大量涉及乡村生产生活的实用书籍,展现出深厚的乡土文化关怀。《聊斋志异》描绘了大量底层民众的生活,是传统乡土社会的“百科全书”。在“荒野叙事”方面,鲁教授指出,《聊斋》故事多发生在旷野荒村,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更体现了蒲松龄对荒野自然的关注。荒野作为人类生态认知的重要起点,在《聊斋》中得到生动呈现。鲁教授继而提出“万物都有自己的灵魂”作为理解《聊斋志异》的核心视角,蒲松龄笔下的人类与万物共属一个生命共同体,与现代“人类中心主义”观念形成鲜明对照。这种尊重自然生命的态度,为当下生态问题提供了重要的思考路径,即便是书中令人厌恶的生物,也被赋予了情感与存在价值。
鲁枢元教授进一步指出《聊斋志异》中女性形象的重要性。与其他名著相比,《聊斋》中的女性不是男性的附庸或牺牲品,而是具有独立意志、自由和抉择能力的个体。如鸦头、婴宁等角色,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体现了女性与自然融合的生态观念。《聊斋志异》虽未系统论述“大地伦理学”,但通过对乡村荒野的生动描绘,深刻展现了人类与万物共生、热爱荒野、扎根乡土的生态智慧,并对当代社会的生态反思与危机应对提供了重要的文化启示。
讲座尾声,杨建刚教授代表师生向鲁枢元教授表示感谢,并对讲座进行总结。
杨建刚教授表示,鲁枢元教授在《超越语言》中以文艺心理学为方法论基础,敏锐洞察八九十年代初结构主义思潮的局限,突破重语言、轻言语的理论框架,深入挖掘作家独有的诗性情感与精神体验,倡导大家积极阅读相关著作,体悟性情与学术融通的治学之道。在师生们热烈的掌声中,本场讲座落下帷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