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7日下午3时,刘屹教授做客第404期“新杏坛”,于知新楼A719室作学术讲座,题为“重审玄奘西去与东归的道路”。讲座由刘祖国教授主持,文学院张鹏老师、王涵老师,历史学院武绍卫老师、霍艳芳老师,《文史哲》编辑部孙齐老师,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颜峻老师出席,吸引30余名师生前来聆听。
讲座开始前,主持人刘祖国教授代表全体师生对刘屹教授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介绍了刘屹教授的学术背景及其学术研究的特点与专长。刘祖国教授指出,刘屹教授是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副会长,在敦煌学、中古宗教史领域成就斐然,其研究以扎实的历史文献学方法见长,善于通过文本分析还原宗教典籍的形成脉络。刘屹教授早年深耕道教历史与文献,近年又拓展至佛教研究,展现出开阔的学术视野与创新精神。刘祖国教授强调刘屹教授今天的讲座定会从新史料、历史地理学等角度,为我们重新解读玄奘西行带来新的思考。
讲座开始,刘屹教授向大家提出了几个问题:玄奘西行时,翻越天山、绕道草原,途经粟特和吐火罗地区,随后南下兴都库什山进入印度西北地区,这条路线是否为中印之间的常规路线;玄奘在归途中为何选择走葱岭这条道路;他究竟翻越葱岭上的哪个山口抵达朅盘陀;他又选取了哪条路线东下葱岭前往乌铩。刘屹教授认为这些问题虽然有文献记载,前人也有一定的论断,但仍然疑点重重。
之后,刘屹教授将《大唐西域记》《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释迦方志》及《续高僧传・玄奘传》等文献细节,与实际历史地理状况进行系统比对,对玄奘西行路线展开深入分析。研究表明,玄奘西行时北越天山、穿行草原,迂回南下印度,此路线是在高昌王麴文泰授意下的特定出行选择,并非当时中印陆路交通的常规路径。常规路线应为取道西域北道至疏勒,或经西域南道至于阗,而后西上葱岭至朅盘陀,横穿葱岭,南下兴都库什山抵达犍陀罗地区。
针对玄奘东归路线,刘屹教授指出,玄奘自达摩悉铁帝东行,在帕米尔河与瓦罕河交汇处北上进入 “波迷罗川”(大帕米尔),途中所经 “大龙池” 应为佐库里,而非切克马廷库里或雅什库里。并且东归经过 “大龙池” 后,玄奘不会特意绕行东南方向途经 “公主堡”,最可能的路线是 “大龙池—纳兹塔什山日—朅盘陀”,此路线既避免绕路,又无需折返。历史上,100 年后的慧超、700 年后的马可・波罗均循此路线抵达塔什库尔干。同时,刘屹教授推断,玄奘在朅盘陀休整期间,并未实地考察大石崖(岭),只是记录了听闻的“公主堡”与大石崖相关信息,尚无证据表明其在归途中兼顾古迹探访;玄奘离开朅盘陀时,行进方向应为“东北行”而非“东南行” 。
最后,刘屹教授强调:具备实地考察能力的学者与旅行家值得钦佩,其实地考察经验为学术研究提供了丰富的书本外信息。但实地考察的前提是精准把握文献内涵,不能仅停留在文字表面。若误读文献并以此指导实地考察,将加剧研究偏差,阻碍学术研究的正确推进。
互动交流中,颜峻老师从宗教信仰视角对玄奘东归路线的选择问题进行补充;武绍卫老师、张鹏老师就路途中每日行走里程换算、路线选择细节与刘屹教授展开深入探讨;霍艳芳老师、王涵老师高度评价刘屹教授的讲座,认为其逻辑严谨、知识含量丰富,充分彰显历史地理学学科特色。
讲座末声,张鹏老师代表师生对刘屹教授的精彩演讲表示感谢。孙齐老师总结指出,刘屹教授在学术研究领域形成了极具特色的研究范式。其一,于文献研究层面,刘屹教授始终秉持严谨细致的精读准则,对文献中字词句的细微差异皆深入考究,这种考据精神成为其突破前人学术认知的关键所在;其二,面对各类课题研究,刘屹教授高度重视学术史梳理工作,系统性地追溯学术发展脉络,构建起完整的学术史研究框架,为研究筑牢理论根基;其三,在研究实践中,刘屹教授凭借敏锐的学术洞察力,善于打破传统思维桎梏,创新性地提出独到见解。这些治学方法与学术特质,为学界后续研究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借鉴,值得深入探究与学习。
至此,讲座圆满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