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0日晚19时,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副教授李成晴、复旦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副研究员龚宗杰、中山大学博雅学院副教授林锋,做客第26期山大“文苑沙龙”,在知新楼A606共同主讲“集部之学的进路——青年学者三人谈”。沙龙由文艺美学研究中心伏煦副教授主持,文学院、儒学高等研究院的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约50人参加了本次活动。
沙龙伊始,李成晴老师以“‘集部之学’的文献学本位”为主题,探讨集部成学的学理依据。李成晴老师关注到“集部之学”是一晚近概念,最早源自钱基博“抉前贤著述之隐”的读集心得。基于古人治学方式向前追溯,存在大量读经、读史、读子的著作,而仅有一种读集之作。由古及今,李成晴老师引导同学们对当前“集部之学”的基本问题进行界定,指出“集部”作为四部框架下的目录概念,“集部之学”内具文献学本位,“集部之学”以集部文献为研究对象,以编集体例和编辑意图为研究目标,以“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目录学为学术资源,从文集内部、外部展开研究。
接下来,龚宗杰老师以“集部阅读法与‘集部之学’”为主题,梳理宋元明清的“读集法”论述,探讨集部读法在四部读书法中的特殊性及其与读文、习文的关联性。古人常将“读集”落实为“读文”,通过圈点实践领略文章技艺。钱基博提倡的“集部之学”在方法上注重贴合中国文字特性的圈点法,在学理上包括究文章之体、明文章之法、通文章之变、知文章之学等多重内涵,是在西学东渐背景下对集部这一知识体系的生成与发展脉络的关照。当今所要讨论的“集部之学”触及“文学史”“文学批评”等在内的命题,可以在“文”这一本土知识传统和“四部之学”框架内重加审视。
最后,林锋老师从文集编纂体例切入对“集部之学”的探讨。为体不同,是四部分类的重要依据。围绕体例进行的论争和实践,构成了“文集”生长的历史,从而塑造了“文集”的整体样貌。“文集”体例研究致力于将“集部”自身视为研究主体,从时段、群体、个人视角切入,通过考察别集体例的变与不变,发掘出相关的理念和意蕴,以与今天的文学观念相参照。文学研究重提“集部”视域,就是从理论上认可“集部”具备反过来检视“文学”的潜能。此外,文化史与修辞学视角的补充,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丰富“集部如何成学”的讨论。
伏煦老师代表参与活动的全体对三位老师的精彩演讲表示感谢,并总结道,“集部”根植于传统四部框架,不可与经、史、子简单切割,三位老师从文献史和文学批评史、社会文化史等维度展现了“集部之学”的学科交叉性,启示同学们“集部之学”的研究空间。互动环节中,同学们就“‘读经法’与‘读集法’的贯通”“集部是否借鉴经、史、子的注书方法”等问题请教诸位老师,讨论气氛热烈。至此,沙龙圆满结束。
山大“文苑沙龙”,是山东大学文学院创办的学术沙龙,以活泼的形式讨论学术前沿、学林往事、海外见闻、育才心得等话题。本次为第26期,深受师生欢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