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积极响应全民阅读号召,提倡共同品读时代佳作,提升学子文化修养,9月22日上午,我院于信息楼B101举办“文学创作经验谈”文学沙龙。本次沙龙由山东大学作家书院执行院长、山东大学特聘教授赵德发担任主讲人,我院研究员尹林主持。院党委书记郭春晓、党委副书记王萌出席本次活动。

活动伊始,尹林对赵德发致以热烈欢迎,并阐释了本次沙龙的核心主旨。他表示,赵德发的小说《缱绻与决绝》深入探讨了人性的多面与幽微,真实再现了旧中国乡村变迁与文化转型。由该作品改编的电视剧《生万物》近日在央视八套热播,为当代乡土文学的影视化传播提供了宝贵经验。尹林希望能借此次沙龙对话作者、交流经验,深入探讨作家创作背后的智慧与内核。

赵德发结合自身创作经历,从生活、理论、艺术三个层面分享了《缱绻与决绝》的构思和创作历程。他以山东大学作家班的学习经历为始,详述了自己选择以土地为核心书写农耕文明传承与变迁的过程。他指出,研读中外名作、探知细微情感是作者构建故事链条、铺展宏大叙事的重要基础,文学作品承载着为时代激活记忆、为历史保存细节的使命,因此人文写作应始终坚持实地走访,力求在原型真实和艺术虚构的交融中描摹生动事件、映照人性本真。
接着,围绕《缱绻与决绝》的出版与影视改编过程,赵德发与在座同学展开交流,现场互动频繁,气氛热烈。他简述了自己与主创团队围读原著、体验乡村生活以及共议观众反馈的过程,指出《生万物》的成功源于对沂南民俗的真实还原、平凡场景的艺术呈现以及人物命运与时代背景的自然融合。他希望未来的文学创作者继续深入挖掘农耕文明精髓,用优秀作品为人民立传、为时代发声。

互动环节,赵德发教授就写作转型、新意挖掘、文风把握等层面与师生深入讨论。他建议,创作者应在长期写作实践中不断提升“手艺”,多线共塑人物的命运、事业与情感走向,从而在弘扬人文关怀、守护历史记忆的过程中筑牢中华民族精神家园。


本次沙龙依托作家书院品牌特色,以作家自述直抵构思源头,以精彩对谈破解创作密码,充分彰显了我院“重情义、尚风骨、尊学术”的文脉风尚。未来,我院将继续搭建优秀作品鉴赏与创作思路开拓平台,引导中文写作秉持真实原则、扎根人民生活,履行文艺作品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的使命,为培养锐意创新的新文科创作人才、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贡献山大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