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9日—30日,由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与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第二届青年学者论坛”在山东大学中心校区成功举办。来自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山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山东大学、武汉大学等高校与科研机构的四十余位青年学者参与本次论坛。

3月29日上午,论坛在浓厚的学术氛围中拉开帷幕,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副教授伏煦担任主持并致欢迎辞。作为会议召集人之一,伏煦向与会学者详细介绍了此次会议的情况,强调了青年学者论坛致力于“凝聚青年人才、搭建学术交流平台”的宗旨。会上,山东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文艺美学研究中心教授杨建刚回溯了山大文艺学学科的学术传承,系统梳理了文艺美学研究中心近年来的学科建设成果,期待青年学者以创新思维助力学科发展。随后,戚良德教授发表讲话,呼吁学界前辈给予青年学者更多的学术机会,为青年学者营造更优质的科研生态,并对“80后”“90后”学者的学术潜力给予高度评价。山东大学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教研室主任孙学堂向参会学者全面介绍了山东大学中国古代文学学科的历史发展脉络和古代文学教研室在人才培养与学术研究方面的特色优势。学会秘书长、华东师范大学教授赵厚均在总结致辞中,勉励青年学者善用数字人文等新技术手段,为古代文论研究注入新活力。


本次论坛的学术研讨环节采用分组报告与圆桌对话相结合的形式,共设置两大平行会场。第一组的五场讨论分别围绕两汉及六朝文论、唐代诗文理论、《文心雕龙》的相关命题、诗歌体式演变、诗歌理论与文体互动展开;第二组的五场讨论则以苏轼及其接受、词学文献与批评、明清诗文理论、近代文学观念的更新、文章学与文体学等领域为话题。两个会场累计宣读41篇学术论文,与会学者围绕各议题展开深入交流,现场讨论热烈,学术氛围浓厚。

圆桌论坛上,孙学堂、赵厚均、刘顺、成玮、叶晔五位教授围绕“中国文论研究的经验与展望”展开对谈。孙学堂以1996年学科调整为切入点,辩证分析跨学科趋势对文学批评史研究的双重影响,指出跨学科趋势虽拓宽视野,但需警惕本位研究的弱化;赵厚均立足高校教学实践,强调文论研究与文学史、思想史有机贯通的必要性;刘顺倡导打破学科壁垒,推动古代文论与西方理论、史学等领域的深度对话;叶晔以自身治学转型为例,提出构建以“活的文献学”为基础、文史互证的研究范式;成玮建议从书籍史、阅读史视角突破研究瓶颈,并呼吁关注人工智能时代学术生态的变革机遇。专家们的真知灼见为青年学者提供了多维度的学术指引。
3月30日上午,伏煦在闭幕式上系统梳理了本次论坛的学术成果,并从教学科研一线视角分享了关于古代文论学科发展的前瞻思考。赵厚均秘书长代表学会致辞,充分肯定论坛的学术价值,并对山东大学主办方及会务团队的精心筹备致以诚挚谢意。至此,为期两天的学术盛宴圆满闭幕。

本次论坛的成功举办,不仅为青年学者搭建了高水平对话平台,更通过代际学术传承与跨学科思维碰撞,为传统文论研究的守正创新注入强劲动力。接下来,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将持续深化与学界同仁的协作,以体系化、品牌化的学术活动助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建设,为培养新时代人文社科领军人才贡献山大智慧。